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9-29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9-30页 |
1 绪论 | 第30-3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0-3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2 下组煤底板岩石岩性及渗透特性研究 | 第36-50页 |
2.1 下组煤底板岩石岩性分析 | 第36-43页 |
2.2 下组煤底板岩石结构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2.3 下组煤底板岩石渗透特性研究 | 第45-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下组煤底板岩石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 第50-65页 |
3.1 毛管压力理论及压汞实验 | 第50-53页 |
3.2 孔隙度分析 | 第53-54页 |
3.3 退汞率分析 | 第54-56页 |
3.4 有效孔隙度分析 | 第56-57页 |
3.5 孔喉分布特征研究 | 第57-62页 |
3.6 毛细管压力曲线分析 | 第62-63页 |
3.7 下组煤底板岩石微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 第63-6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下组煤底板岩石微观结构对渗透性影响实验研究 | 第65-84页 |
4.1 岩样制备原理及步骤 | 第65-75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岩石微观渗透机理及毛管模型建立 | 第84-113页 |
5.1 多孔介质微观渗透理论及相关参数 | 第84-88页 |
5.2 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微观渗透方程 | 第88-90页 |
5.3 常见岩石微观渗透毛管模型对比 | 第90-95页 |
5.4 基于下组煤底板岩石特征的非均匀毛管模型的建立 | 第95-103页 |
5.5 考虑岩石孔喉空间变异性的渗透模型 | 第103-105页 |
5.6 理论解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105-11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 下组煤底板岩石渗透规律数值仿真模拟 | 第113-133页 |
6.1 COMSOL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113-114页 |
6.2 COMSOL有限元数值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案 | 第114-117页 |
6.3 微观结构参数对渗透影响规律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117-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7 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层形成微观机理 | 第133-144页 |
7.1 岩溶含水层发育特征 | 第133-134页 |
7.2 碳酸盐岩溶蚀特征 | 第134-137页 |
7.3 岩溶含水层形成微观机理 | 第137-14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8 岩石渗透微观机理在矿井防治水中应用 | 第144-164页 |
8.1 下组煤底板岩石渗透微观模型计算 | 第144-151页 |
8.2 下组煤底板岩石渗透性实验测试 | 第151-152页 |
8.3 下组煤底板岩层抗渗性试验测试 | 第152-161页 |
8.4 下组煤底板岩层渗透性综合评价 | 第161-163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9 主要结论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作者简历 | 第178-1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