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3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二氧化碳捕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燃烧前捕集技术 | 第14-16页 |
1.2.2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 | 第16-17页 |
1.2.3 燃烧后捕集技术 | 第17-22页 |
1.3 基于化学吸收的CO_2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35页 |
1.3.1 化学吸收剂的研究发展 | 第22-28页 |
1.3.2 吸收塔 | 第28-30页 |
1.3.3 气液传质理论 | 第30-31页 |
1.3.4 吸收塔内降膜流动及传热传质 | 第31-32页 |
1.3.5 气液界面现象及对传质的影响 | 第32-34页 |
1.3.6 降膜吸收强化方法 | 第34-3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5-38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5-36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6-38页 |
2 均匀冷却条件下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降膜流动特性 | 第38-60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38-40页 |
2.3 竖直平板上降膜流动特性 | 第40-50页 |
2.3.1 纯水在竖直平板上降膜特性 | 第40-45页 |
2.3.2 混合工质在竖直平板上降膜特性 | 第45-49页 |
2.3.3 水和混合工质在竖直平板上降膜特性对比 | 第49-50页 |
2.4 竖直槽道上降膜流动特性 | 第50-58页 |
2.4.1 纯水在竖直槽道上降膜特性 | 第50-54页 |
2.4.2 混合工质在竖直槽道上降膜特性 | 第54-57页 |
2.4.3 水和混合工质在竖直槽道内降膜特性对比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3 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降膜流型及不同流型下的CO_2吸收特性 | 第60-82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60-62页 |
3.3 不同吸收剂的C_O2吸收特性 | 第62-64页 |
3.4 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平板降膜流型转换规律 | 第64-68页 |
3.5 降膜流型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68-75页 |
3.6 不同流型下运行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75-81页 |
3.6.1 逐渐增加液体流量 | 第75-79页 |
3.6.2 逐渐减小液体流量 | 第79-8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4 静止液膜传热传质及气液界面现象的实验研究 | 第82-116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82-86页 |
4.3 静止液膜中心局部加热条件下界面现象 | 第86-99页 |
4.3.1 不同工质界面对流形态对比 | 第86-88页 |
4.3.2 不同温度场下界面对流形态 | 第88-94页 |
4.3.3 多热源对界面对流形态的影响 | 第94-99页 |
4.4 静止液膜吸收CO_2过程界面现象 | 第99-114页 |
4.4.1 不同工质吸收CO_2过程中的界面对流形态 | 第100-105页 |
4.4.2 界面对流对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105-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5 非均匀温度场下离子液体-MEA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 第116-142页 |
5.1 引言 | 第116页 |
5.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116-118页 |
5.3 竖直平板上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 第118-127页 |
5.3.1 平板纵向方向上局部加热 | 第118-124页 |
5.3.2 平板横向方向上局部加热 | 第124-127页 |
5.4 竖直槽道上混合工质的降膜流动特性 | 第127-140页 |
5.4.1 槽道纵向方向上局部加热 | 第127-134页 |
5.4.2 槽道横向方向上局部加热 | 第134-1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2-14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附录 | 第164页 |
A.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 第164页 |
B.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64页 |
C.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