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电工论文--矿山电气安全设备论文--防爆设备论文

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Nomex绝缘老化特性及诊断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变压器绝缘老化机理及寿命模型第12-13页
    1.3 国内外绝缘老化状态诊断方法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物理化学诊断方法第14-15页
        1.3.2 电诊断方法第15-17页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绝缘老化分析第19-29页
    2.1 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结构及绝缘系统第19-23页
    2.2 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故障类型及绝缘老化分析第23-28页
        2.2.1 故障类型分析第23-25页
        2.2.2 绝缘老化的原因第25-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温度和水分两因子作用下的Nomex绝缘纸老化实验设计第29-39页
    3.1 老化实验设计第29-32页
        3.1.1 实验材料第29-31页
        3.1.2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31页
        3.1.3 实验步骤第31-32页
    3.2 Nomex纸老化性能参数的测量第32-37页
        3.2.1 形貌特征观察第32-34页
        3.2.2 机械性能测量第34-35页
        3.2.3 介电参数测量第35-36页
        3.2.4 局部放电测量第36-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Nomex绝缘纸老化频域介电特性研究及特征量提取第39-63页
    4.1 电介质介电响应第39-46页
        4.1.1 电介质时域响应分析第39-41页
        4.1.2 电介质频域响应分析第41-43页
        4.1.3 介电响应的数值模型及弛豫方程第43-46页
    4.2 Nomex纸频域介电特性测试第46-48页
        4.2.1 介电谱测试方法第46-47页
        4.2.2 介电谱测仪的校正及测试第47-48页
    4.3 Nomex绝缘频域介电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第48-56页
        4.3.1 老化对Nomex绝缘频率介电响应特性的影响第48-51页
        4.3.2 温度对Nomex绝缘频率介电响应特性的影响第51-54页
        4.3.3 水分对Nomex绝缘频率介电响应特性的影响第54-56页
    4.4 Nomex绝缘纸的频域介电特征提取第56-61页
        4.4.1 Havriliak-Negami介电弛豫模型分析第56-58页
        4.4.2 不同状态下Nomex绝缘纸频域介电特征参量提取第58-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Nomex绝缘纸老化局部放电研究及特征提取第63-85页
    5.1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第63-65页
        5.1.1 脉冲电流法测量局部放电第63-64页
        5.1.2 局部放电大数据处理第64-65页
    5.2 局部放电信号的去噪第65-72页
        5.2.1 EEMD算法第66-67页
        5.2.2 高阶统计量分离白噪声第67-68页
        5.2.3 局部放电自适应阈值去噪第68-69页
        5.2.4 局部放信号去噪分析第69-72页
    5.3 局部放电的特征量提取第72-84页
        5.3.1 局部放电信号检测第72-75页
        5.3.2 放电谱图构造第75-78页
        5.3.3 二维图谱特征提取第78-80页
        5.3.4 局部放电特征分析第80-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基于SVM的Nomex绝缘纸老化状态诊断第85-97页
    6.1 SVM诊断识别方法第85-91页
        6.1.1 SVM分类理论第85-87页
        6.1.2 分类模型的选取第87-88页
        6.1.3 核函数的选取第88-89页
        6.1.4 C-SVC参数寻优第89-91页
    6.2 Nomex绝缘老化状态诊断的实施第91-96页
        6.2.1 SVM多分类器构造第91页
        6.2.2 SVM分类模型的建立第91-93页
        6.2.3 诊断结果分析第93-96页
    6.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97-99页
    7.1 研究结论第97-98页
    7.2 工作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磨矿粒度软测量与智能优化控制
下一篇:电塔下多煤层开采地表沉陷与充填减沉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