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线材轧机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线材轧机的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高速线材发展状况 | 第12页 |
1.3 八一钢厂高速线材产线工艺布置及悬臂轧机结构特点 | 第12-19页 |
1.3.1 预精轧机结构组成 | 第15页 |
1.3.2 主传动装置 | 第15-16页 |
1.3.3 预精轧机辊箱 | 第16页 |
1.3.4 轧辊轴 | 第16-17页 |
1.3.5 预精轧机油膜轴承 | 第17-18页 |
1.3.6 预精轧机辊缝调节装置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预精轧机辊箱部件损坏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2.1 辊箱部件损坏情况介绍 | 第20-21页 |
2.2 辊箱损坏初步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辊箱部件性能参数校核计算 | 第23-35页 |
3.1 轧辊轴的强度校核 | 第23-28页 |
3.1.1 确定许用应力 | 第23页 |
3.1.2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 第23-24页 |
3.1.3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 第24-25页 |
3.1.4 轴的受力分析 | 第25-26页 |
3.1.5 确定危险截面 | 第26-27页 |
3.1.6 轧辊轴的弯扭合成强度校核 | 第27页 |
3.1.7 轧辊轴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校核 | 第27-28页 |
3.2 油膜轴承参数的确定及校核 | 第28-32页 |
3.2.1 选择轴承宽径比,计算轴承宽度 | 第29页 |
3.2.2 计算轴颈圆周速度V和轴承平均工作压力 | 第29页 |
3.2.3 润滑油粘度 | 第29-30页 |
3.2.4 运动粘度计算 | 第30页 |
3.2.5 选定平均油温Tm和润滑油牌号 | 第30页 |
3.2.6 换算L—AN46在 50℃时动力粘度 50η | 第30页 |
3.2.7 相对间隙Ψ和直径间隙Δ计算 | 第30页 |
3.2.8 承载量系数Cp | 第30页 |
3.2.9 轴承偏心率 | 第30页 |
3.2.10 最小油膜厚度minh计算 | 第30-31页 |
3.2.11 确定轴颈、轴承孔表面粗糙度十点高度 | 第31页 |
3.2.12 许用油膜厚度计算 | 第31页 |
3.2.13 轴承摩擦因子计算 | 第31页 |
3.2.14 润滑油温升Δt | 第31页 |
3.2.15 润滑油入口温度to | 第31-32页 |
3.2.16 选择配合 | 第32页 |
3.3 辊环和锥套的热膨胀量对比 | 第32页 |
3.4 预精轧机油膜轴承油品检测判断 | 第32-33页 |
3.5 预精轧机辊缝调节装置丝杆断裂判断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预精轧机辊箱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35-47页 |
4.1 SolidWorks Simulation介绍 | 第35-36页 |
4.2 改进后的轧辊轴有限元静强度计算 | 第36-38页 |
4.3 预精轧机辊缝调节丝杆支撑装置改进前后的强度计算 | 第38-44页 |
4.3.1 支撑装置改进前的强度计算 | 第40-42页 |
4.3.2 支撑装置改进后的强度计算 | 第42-44页 |
4.4 改进后的预精轧机固定辊环锥套有限元强度计算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预精轧机改造方案的确定 | 第47-51页 |
5.1 预精轧机进水原因分析及改进 | 第47-48页 |
5.1.1 预精轧机密封形式改进 | 第47-48页 |
5.1.2 预精轧机辊箱冷却水路改进 | 第48页 |
5.2 预精轧机辊缝调节丝杆改进 | 第48-49页 |
5.3 预精轧机固定辊环锥套的改进 | 第49-50页 |
5.4 改进后的运行效果及结果分析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