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拉制、拉拔论文--有色金属及合金拉拔论文

钳口动力学分析与铜管振动拉拔工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第10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拉拔系统的研究进展及现状第11-12页
    1.4 拉拔工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2-17页
        1.4.1 拉拔分类第12-13页
        1.4.2 拉拔工艺的进展第13-16页
        1.4.3 拉拔成形技术的应用进展第16-17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基于ADAMS钳口夹紧过程动力学分析第19-34页
    2.1 拉拔钳口打滑原因分析第19-20页
    2.2 拉拔钳口的改进设计第20-21页
    2.3 拉拔钳口夹紧静力学分析第21-25页
        2.3.1 拉拔钳口初始夹紧静力学分析第21-23页
        2.3.2 拉拔钳口拉拔过程静力学分析第23-25页
    2.4 拉拔钳口夹紧铜管夹头当量摩擦系数的计算第25-26页
    2.5 拉拔钳口夹紧过程动力学分析第26-33页
        2.5.1 拉拔钳口夹紧仿真模型的建立第26-28页
        2.5.2 拉拔钳口夹紧效果评价指标第28-29页
        2.5.3 钳口角度对钳口夹紧过程的影响分析第29-31页
        2.5.4 铜管夹头直径对夹紧过程影响分析第31-32页
        2.5.5 铜管夹头与钳口接触长度对夹紧过程影响分析第32-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过程数值模拟第34-55页
    3.1 H63铜合金振动拉伸试验研究第34-39页
        3.1.1 振动拉伸试验设计第34-36页
        3.1.2 H63铜合金振动拉伸实验分析第36-39页
    3.2 H63铜合金振动拉伸本构模型的建立第39-42页
    3.3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3.3.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第42-43页
        3.3.2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的设置第43-44页
    3.4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与常规拉拔力学对比分析第44-54页
        3.4.1 振动拉拔机理分析第44-46页
        3.4.2 振动拉拔与常规拉拔拉拔力对比分析第46-47页
        3.4.3 振动拉拔与常规拉拔接触摩擦力对比分析第47-48页
        3.4.4 振动拉拔与常规拉拔等效应力、应变对比分析第48-50页
        3.4.5 振动拉拔与常规拉拔残余应力对比分析第50-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工艺研究第55-69页
    4.1 振动参数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第55-57页
        4.1.1 实验方案设计第55-56页
        4.1.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4.2 拉拔速度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4.2.1 实验方案设计第57-58页
        4.2.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8页
    4.3 模具锥角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第58-60页
        4.3.1 实验方案设计第58-59页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9-60页
    4.4 摩擦系数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4.4.1 实验方案设计第60-61页
        4.4.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1页
    4.5 基于CCD响应曲面法的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工艺参数匹配第61-67页
        4.5.1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过程拉拔力预测模型的建立第61-65页
        4.5.2 预测模型方差分析第65-67页
        4.5.3 工艺参数交互响应曲面分析第67页
    4.6 最佳工艺参数的预测与分析第67-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实验装置设计与实验分析第69-78页
    5.1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实验装置的功能要求第69页
    5.2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实验装置的结构设计第69-73页
        5.2.1 新型气动激振器设计第69-72页
        5.2.2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实验装置整体结构设计第72-73页
    5.3 铜管游动芯头低频振动拉拔实验分析第73-77页
        5.3.1 实验方案设计第73-74页
        5.3.2 实验结果分析第74-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鲨鱼皮织构的制备及其减摩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环保药剂浸出含硫金精矿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