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限定 | 第14页 |
1.2.1 复合界面的限定 | 第14页 |
1.2.2 地域性的限定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目的 | 第14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3.3 实际意义 | 第15页 |
1.4 命题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4.1 复合界面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4.2 有关建筑地域性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比较法 | 第20页 |
1.5.2 定性研究 | 第20页 |
1.5.3 文献研究 | 第20页 |
1.5.4 实地调研 | 第20-22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1.7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4-30页 |
2.1 建筑复合界面 | 第24-25页 |
2.1.1 概念 | 第24页 |
2.1.2 特性 | 第24-25页 |
2.1.3 构成要素 | 第25页 |
2.2 地域性 | 第25-27页 |
2.2.1 概念 | 第25-26页 |
2.2.2 呈现特征 | 第26-27页 |
2.3 对建筑复合界面的价值认知 | 第27-29页 |
2.3.1 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联系纽带 | 第28页 |
2.3.2 活动的触发器 | 第28页 |
2.3.3 历史文化的载体 | 第28页 |
2.3.4 人性场所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建筑复合界面地域性表达的本位思考 | 第30-41页 |
3.1 复合界面空间本位思考 | 第30-31页 |
3.2 复合界面与人 | 第31-32页 |
3.2.1 人对建筑复合界面的感知 | 第31-32页 |
3.2.2 人文活动的参与 | 第32页 |
3.3 典型的复合界面的形态 | 第32-40页 |
3.3.1 柱廊空间 | 第32-34页 |
3.3.2 架空空间 | 第34-36页 |
3.3.3 中庭空间 | 第36-37页 |
3.3.4 院落空间 | 第37-39页 |
3.3.5 天井空间 | 第39-40页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复合界面的地域性形而上的观念构成 | 第41-60页 |
4.1 观念产生背景 | 第41-43页 |
4.1.1 地域性的自发与自省 | 第41页 |
4.1.2 全球化与地方特色危机 | 第41-42页 |
4.1.3 人的技术异化 | 第42-43页 |
4.2 “场所”观念 | 第43-48页 |
4.2.1 复合界面与场所精神 | 第43-44页 |
4.2.2 文脉延续 | 第44-46页 |
4.2.3 文脉恢复 | 第46-47页 |
4.2.4 文脉重生 | 第47-48页 |
4.3 “生态”观念 | 第48-53页 |
4.3.1 适宜技术下的复合界面与回应自然 | 第48-50页 |
4.3.2 复合界面与低技术生态建筑 | 第50-51页 |
4.3.3 复合界面与高技术生态建筑 | 第51-53页 |
4.4 “共生”观念 | 第53-59页 |
4.4.1 与环境“共生”下的建筑复合界面 | 第54-56页 |
4.4.2 “聚集共生”与复合界面 | 第56-58页 |
4.4.3 “新旧共生”与复合界面 | 第58-59页 |
4.7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建筑复合界面的地域性表达 | 第60-77页 |
5.1 复合界面对环境气候的回应——生态维度下的地域性表达 | 第60-64页 |
5.1.1 环境融合 | 第60-62页 |
5.1.2 气候浸染 | 第62-63页 |
5.1.3 自然生态 | 第63-64页 |
5.2 复合界面与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意向维度下的地域性表达 | 第64-70页 |
5.2.1 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 | 第65-67页 |
5.2.2 传统历史文化的更新 | 第67-70页 |
5.3 复合界面与形态风貌的保持——形态维度下的地域性表达 | 第70-76页 |
5.3.1 界面的色彩、肌理、透明性 | 第70-74页 |
5.3.2 构造特征 | 第74-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实践案例 | 第77-80页 |
6.1 坪塘中学 | 第77-80页 |
6.1.1 项目概况 | 第77页 |
6.1.2 书院精神的表达 | 第77-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