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涞水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垃圾治理现状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农村生活垃圾 | 第16页 |
2.1.2 农村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2.1.3 农村垃圾治理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8-19页 |
3 涞水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 第19-28页 |
3.1 涞水县简介 | 第19-20页 |
3.2 生活垃圾治理的组织保障 | 第20页 |
3.3 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情况 | 第20-22页 |
3.3.1 垃圾分类设施 | 第20-21页 |
3.3.2 垃圾收运设施 | 第21页 |
3.3.3 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 第21-22页 |
3.4 垃圾治理参与主体 | 第22-24页 |
3.4.1 政府管理部门 | 第22-23页 |
3.4.2 村委会及村民 | 第23-24页 |
3.4.3 清扫保洁单位 | 第24页 |
3.5 生活垃圾治理的财力投入 | 第24-25页 |
3.6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 | 第25-26页 |
3.7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 第26-28页 |
4 涞水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 | 第28-40页 |
4.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4.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步骤 | 第29-30页 |
4.3 涞水县农村生活垃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0-33页 |
4.3.1 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4.3.2 确定评价因素集、评语与权重 | 第32-33页 |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3-38页 |
4.4.1 垃圾治理组织保障分析 | 第37页 |
4.4.2 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分析 | 第37-38页 |
4.4.3 垃圾治理参与主体分析 | 第38页 |
4.4.4 垃圾治理财力投入分析 | 第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5 金华市生活垃圾治理经验 | 第40-43页 |
5.1 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 | 第40页 |
5.2 通过技术研发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 第40-41页 |
5.3 多渠道的融资模式 | 第41页 |
5.4 加强宣传教育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41-42页 |
5.5 全面的考核制度实现监督机制多层次 | 第42-43页 |
6 提升涞水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建议 | 第43-46页 |
6.1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 第43页 |
6.2 完善垃圾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6.3 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 第44-45页 |
6.4 加强宣传教育 | 第45页 |
6.5 建立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附录2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