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软弱围岩巷道联合修复补强加固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6-26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分类 | 第19-21页 |
| 1.4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21-22页 |
| 1.4.1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 1.4.2 修复补强建议 | 第21-22页 |
| 1.5 本文思路 | 第22-23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5.2 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 1.5.3 技术关键 | 第23页 |
| 1.5.4 技术手段 | 第23页 |
| 1.5.5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6页 |
| 2 袁店一井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及矿物成分 | 第26-34页 |
| 2.1 袁店一井煤矿构造 | 第26页 |
| 2.2 矿井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26-27页 |
| 2.3 袁店一井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7-29页 |
| 2.3.1 取芯情况简述 | 第27页 |
| 2.3.2 主要测定内容 | 第27-28页 |
| 2.3.3 测试结果 | 第28-29页 |
| 2.4 袁店一井原岩应力测试 | 第29-31页 |
| 2.4.1 袁店一井煤矿地应力测量所需仪器 | 第29-30页 |
| 2.4.2 袁店一井煤矿地应力测量过程 | 第30页 |
| 2.4.3 测试结果 | 第30-31页 |
| 2.5 袁店一井煤系矿物组成分析 | 第31-32页 |
| 2.5.1 分析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 2.5.2 矿物组成波普分析 | 第32页 |
| 2.5.3 矿物组分分析结论 | 第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软弱围岩巷道蠕变规律及变形控制措施 | 第34-42页 |
| 3.1 软弱围岩巷道变形控制思想 | 第34页 |
| 3.2 软弱围岩巷道蠕变规律分析 | 第34-35页 |
| 3.3 巷道松动圈产生机制 | 第35页 |
| 3.4 围岩质点蠕变性质 | 第35-38页 |
| 3.4.1 岩石蠕变性质划分 | 第35-36页 |
| 3.4.2 引发围岩质点蠕变因素 | 第36-38页 |
| 3.5 底臌现象的产生原因 | 第38页 |
| 3.6 软弱围岩巷道变形控制措施 | 第38-40页 |
| 3.6.1 松动圈控制措施 | 第38页 |
| 3.6.2 围岩质点蠕变控制措施 | 第38-39页 |
| 3.6.3 底臌控制措施 | 第39-4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101轨道大巷联合修复补强加固技术研究 | 第42-50页 |
| 4.1 101轨道大巷地质特征分析 | 第42页 |
| 4.1.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第42页 |
| 4.1.2 原支护方案分析 | 第42页 |
| 4.1.3 101轨道大巷的破坏特征 | 第42页 |
| 4.2 101轨道大巷破坏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 4.2.1 巷道的外接圆松动圈原理 | 第42-44页 |
| 4.2.2 松动圈受力分析 | 第44页 |
| 4.3 围岩变形控制措施 | 第44-46页 |
| 4.3.1 底板驱水与围岩注浆 | 第44-45页 |
| 4.3.2 金属支架承载力补强 | 第45-46页 |
| 4.3.3 支护方式效果分析 | 第46页 |
| 4.4 101轨道大巷修复补强具体措施 | 第46-48页 |
| 4.4.1 巷道补强原则 | 第46页 |
| 4.4.2 具体修复补强方案 | 第46-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5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 5.1 ABAQUS简介 | 第50-51页 |
| 5.1.1 ABAQUS总体介绍 | 第50页 |
| 5.1.2 ABAQUS的主要模块 | 第50-51页 |
| 5.2 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 5.2.1 模型概况 | 第51页 |
| 5.2.2 几何尺寸 | 第51-53页 |
| 5.2.3 材料参数 | 第53-54页 |
| 5.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6 现场工业试验 | 第58-66页 |
| 6.1 基本概述 | 第58-59页 |
| 6.1.1 观测目的 | 第58页 |
| 6.1.2 测量仪器 | 第58页 |
| 6.1.3 断面布置 | 第58-59页 |
| 6.2 巷道修复补强前后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9-64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7 结论 | 第66-68页 |
| 7.1 结论 | 第66页 |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