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欧盟难民法律基本情况 | 第12-25页 |
| 第一节 欧盟有关难民的基本文件及规定 | 第12-21页 |
| 一、《申根协定》及《申根执行协定》 | 第12-13页 |
| 二、《都柏林公约》及其体系 | 第13-15页 |
| 三、《阿姆斯特丹条约》和《欧洲联盟条约》对难民规定的发展 | 第15页 |
| 四、《临时保护指令》 | 第15-16页 |
| 五、《接收待遇指令》 | 第16-18页 |
| 六、《资格指令》 | 第18页 |
| 七、《庇护程序指令》 | 第18-20页 |
| 八、《家庭团聚权指令》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欧盟成员国加入的国际难民公约及文件 | 第21-23页 |
| 一、1951 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 第21-22页 |
| 二、联合国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欧盟难民法律在新一轮难民危机下的困境 | 第25-34页 |
| 第一节 新形势下“难民定义”过于狭隘 | 第26-27页 |
| 一、以1951年《难民公约》为基础的难民定义 | 第26页 |
| 二、欧盟《资格指令》等二级立法中的难民定义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都柏林公约》在实际中的“执行难”问题 | 第27-29页 |
| 一、《都柏林公约》与“第一责任国” | 第27-28页 |
| 二、成员国实际难民责任难以均衡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临时保护指令》的现实困境 | 第29-31页 |
| 一、《临时保护指令》在现实中的不足 | 第29-30页 |
| 二、临时保护的前景不容乐观 | 第30-31页 |
| 第四节 《家庭团聚权指令》在大规模难民危机中的力不从心 | 第31-33页 |
| 一、从功利角度分析“家庭团聚权” | 第31页 |
| 二、《家庭团聚权指令》在新一轮难民危机中的执行情况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对于完善欧盟现行难民法律的几点建议 | 第34-44页 |
| 第一节 制定严格的难民定义及标准 | 第34-38页 |
| 一、关于难民身份确定的几个相关问题 | 第34-35页 |
| 二、难民身份的具体构成标准 | 第35-37页 |
| 三、区分不同难民类型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制定具体的难民资格取消标准 | 第38-39页 |
| 一、关于难民身份排除的几种情形 | 第38页 |
| 二、难民资格取消的几种类型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重新审议“家庭团聚权”在当下的局限性 | 第39-41页 |
| 第四节 设立专门通道均衡各成员国的难民责任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欧盟难民法律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 第44-53页 |
| 第一节 中国有关难民问题的法律 | 第44-45页 |
| 一、我国现行难民法律及相关规定 | 第44页 |
| 二、我国加入的有关难民的国际公约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现行难民相关法律存在的不足 | 第45-47页 |
| 一、缺乏明确的难民定义 | 第45页 |
| 二、缺少统一的难民甄别标准 | 第45-46页 |
| 三、鲜有规定难民的权利与义务 | 第46页 |
| 四、没有规定难民资格取消的情形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完善我国难民法律的几点建议 | 第47-52页 |
| 一、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的难民定义 | 第47-48页 |
| 二、制定明确的难民甄别标准 | 第48页 |
| 三、完善难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 | 第48-50页 |
| 四、区分不同难民保护类型 | 第50-51页 |
| 五、制定难民资格取消的情形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