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拟南芥26S蛋白酶体亚基RPN1a的功能与生化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词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1.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第15-23页
        1.1.1 泛素化第16-19页
        1.1.2 蛋白酶体第19-20页
        1.1.3 植物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生理功能第20-22页
        1.1.4 植物19S调控颗粒研究进展第22-23页
    1.2 脱落酸第23-28页
        1.2.1 脱落酸的合成第23-24页
        1.2.2 脱落酸与植物生长发育第24-25页
        1.2.3 植物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第25-26页
        1.2.4 蛋白酶体与植物脱落酸信号转导研究进展第26-28页
    1.3 拟南芥表皮毛形态建成第28-30页
        1.3.1 拟南芥表皮毛起始的调控第28-29页
        1.3.2 拟南芥植物表皮毛分支调控第29页
        1.3.3 植物激素在表皮毛形态建成中的作用第29-30页
        1.3.4 蛋白酶体与植物表皮毛形态建成研究进展第30页
    1.4 本论文工作设想第30-32页
第2章 拟南芥RPN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43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2.1.1 实验材料第32页
        2.1.2 拟南芥RPN家族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分析第32页
        2.1.3 拟南芥RPN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32-33页
        2.1.4 拟南芥RPN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构建第33页
        2.1.5 拟南芥RPN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分析第33页
        2.1.6 拟南芥RPN1a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第33页
        2.1.7 启动子区域转录调控元件分析第33页
        2.1.8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分析第33-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42页
        2.2.1 拟南芥RPN家族成员信息第34页
        2.2.2 拟南芥RPN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第34-35页
        2.2.3 RPN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树第35-37页
        2.2.4 RPN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第37页
        2.2.5 水稻中RPN1a同源蛋白质的同源性分析第37-38页
        2.2.6 RPN1a启动子区域转录调控元件分析第38-40页
        2.2.7 RPN1a蛋白质的信号肽序列分析第40页
        2.2.8 RPN1a蛋白质跨膜结构域预测第40-41页
        2.2.9 RPN1a亲水/疏水性分析第41-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RPN1a相互作用蛋白质分析第43-60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3-56页
        3.1.1 实验材料第43-45页
        3.1.2 仪器第45页
        3.1.3 拟南芥的种子消毒、春化以及植物培养第45-47页
        3.1.4 E.coil DH5α高效感受态制备第47页
        3.1.5 大肠杆菌转化第47页
        3.1.6 植物总RNA提取第47-48页
        3.1.7 植物总RNA逆转录成cDNA第48页
        3.1.8 质粒提取第48-49页
        3.1.9 酶切片段的回收第49页
        3.1.10 基因克隆与目的载体的构建第49-51页
        3.1.11 酵母质粒提取第51-52页
        3.1.12 酵母文库筛选第52-54页
        3.1.13 酵母双杂交质粒共转第54-55页
        3.1.14 双分子荧光(BiFC)第55-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3.2.1 酵母双杂交筛选文库寻找RPN1a互作蛋白质第56-58页
        3.2.2 RPN1a与ABA信号途径其他成员相互作用分析第58-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拟南芥RPN1a突变体植株鉴定及表达分析第60-70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4.1.1 实验材料第60页
        4.1.2 仪器第60-61页
        4.1.3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春化以及植物培养第61页
        4.1.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第61页
        4.1.5 植物总RNA提取第61页
        4.1.6 植物总RNA逆转录成cDNA第61页
        4.1.7 突变体鉴定引物的设计第61-62页
        4.1.8 拟南芥RPN1A T-DNA插入突变纯合子的鉴定第62-63页
        4.1.9 基因表达分析第63-6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4-69页
        4.2.1 拟南芥RPN1a的表达特异性分析第64-66页
        4.2.2 拟南芥RPN1A 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的分子鉴定第66-68页
        4.2.3 RPN1a的mRNA水平调控因素分析第68-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RPN1a在ABA信号中功能的生化分析第70-82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5.1.1 实验材料第70页
        5.1.2 仪器第70-71页
        5.1.3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春化以及植物培养第71页
        5.1.4 种子萌发率分析第71页
        5.1.5 根长分析第71页
        5.1.6 气孔观察与气孔孔径大小的测定第71页
        5.1.7 失水速率的测定第71页
        5.1.8 外源ABA胁迫处理第71-72页
        5.1.9 基因表达分析第72页
        5.1.10 总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第72页
        5.1.11 酵母双杂交质粒共转第72页
        5.1.12 数据显著性分析第7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2-80页
        5.2.1 施加ABA对RPN1a转录和表达的影响分析第72-73页
        5.2.2 RPN1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第73-75页
        5.2.3 ABA抑制RPN1A T-DNA插入突变体幼苗根的伸长第75-76页
        5.2.4 RPN1a突变对气孔关闭的影响第76-78页
        5.2.5 RPN1a对ABA及胁迫应答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8-79页
        5.2.6 RPN1a功能缺失导致ABI5蛋白质的积累第79页
        5.2.7 RPN1a与ABI5相互作用分析第79-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6章 RPN1a参与表皮毛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第82-92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6.1.1 实验材料第82页
        6.1.2 仪器第82页
        6.1.3 拟南芥材料的处理与收集第82-83页
        6.1.4 总RNA提取第83页
        6.1.5 RNA逆转录成cDNA第83页
        6.1.6 cDNA模板的检测第83页
        6.1.7 引物的设计合成第83页
        6.1.8 基因表达分析第8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3-90页
        6.2.1 RPN1a缺失促进莲座叶表皮毛形成第83-85页
        6.2.2 RPN1a缺失促进主茎上表皮毛形成第85-86页
        6.2.3 RPN1a表达部位分析第86-87页
        6.2.4 表皮毛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7-89页
        6.2.5 RPN1a受到GA和CK下调第89-90页
        6.2.6 拟南芥RPN1a表皮毛发育作用模式图第90页
    6.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结论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9页
附录A第109-113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苍耳七雄蕊级联运动的适应性意义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拓扑地图模型的空间运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