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可控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可控震源车低频激发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子波恢复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弱信号提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 工作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2 低频可控震源车激发方式及信号特征 | 第22-49页 |
2.1 低频可控震源车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2 野外激发实验简介 | 第23-31页 |
2.2.1 2014 年02月徐水实验 | 第24-25页 |
2.2.2 2014 年11月徐水实验 | 第25-27页 |
2.2.3 2015 年10月安徽实验 | 第27-29页 |
2.2.4 2015 年11月徐水实验 | 第29-31页 |
2.3 震源信号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2.4 重复性分析和相关检测 | 第3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9页 |
3 低频可控震源车子波恢复方式 | 第49-66页 |
3.1 子波恢复的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3.2 互相关法 | 第51-54页 |
3.3 移动窗口互相关法 | 第54-56页 |
3.4 相干法 | 第56-59页 |
3.5 反褶积法 | 第59-64页 |
3.6 小结 | 第64-66页 |
4 弱信号增强和远传能力分析 | 第66-76页 |
4.1 弱信号远传能力分析 | 第66-68页 |
4.2 叠加法 | 第68-73页 |
4.2.1 线性叠加 | 第69-70页 |
4.2.2 加权相位叠加 | 第70-71页 |
4.2.3 RMS叠加 | 第71-73页 |
4.3 面波频散测量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