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1.1 甘油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甘油氧化产物的相关应用 | 第11-12页 |
1.3 甘油氧化的催化剂研究 | 第12-17页 |
1.3.1 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 | 第14页 |
1.3.3 水滑石的特性和功能 | 第14-15页 |
1.3.4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 催化剂活性相的研究 | 第17-23页 |
1.4.1 单金属的研究 | 第17-21页 |
1.4.2 双金属的研究 | 第21-23页 |
1.5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1.5.1 溶胶凝胶法 | 第23页 |
1.5.2 浸渍法 | 第23页 |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3-26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1 仪器和试剂 | 第26-28页 |
2.1.1 仪器 | 第26-27页 |
2.1.2 试剂 | 第27-28页 |
2.2 催化剂性质及结构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2.2.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8页 |
2.2.2 低温物理吸附技术 | 第28页 |
2.2.3 全自动X-射线衍射技术 | 第28页 |
2.2.4 场发射透射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 | 第28-29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9页 |
2.2.6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 | 第29页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9-32页 |
2.3.1 催化甘油氧化反应的条件 | 第29-30页 |
2.3.2 定性及定量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2.3.3 甘油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计算 | 第31-32页 |
第3章 碱/酸性位和过渡金属离子位在甘油氧化中的协同和反协同作用 | 第32-60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1 载体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AuPt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49页 |
3.3.1 载体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3.3.2 BET分析 | 第35-39页 |
3.3.3 XRD分析 | 第39-41页 |
3.3.4 AuPt纳米颗粒分布及粒径尺寸分析 | 第41-44页 |
3.3.5 XPS分析 | 第44-47页 |
3.3.6 载体的酸/碱性分析 | 第47-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3.4.1 Mg/M摩尔比对甘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 | 第49-52页 |
3.4.2 Mg/M摩尔比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 第52-56页 |
3.4.3 载体中过渡元素的影响研究 | 第56-58页 |
3.5 讨论 | 第58-59页 |
3.6 结论 | 第59-60页 |
第4章 Cu~+和碱位对Au催化甘油氧化生成二羟基丙酮的研究 | 第60-80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1 载体的制备 | 第61页 |
4.2.2 Au催化剂的制备 | 第61-62页 |
4.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2-73页 |
4.3.1 载体的BET分析 | 第62-65页 |
4.3.2 XRD分析 | 第65-67页 |
4.3.3 催化剂的组成及颗粒尺寸分析 | 第67-69页 |
4.3.4 STEM-EDS分析 | 第69-70页 |
4.3.5 CO_2-TPD分析 | 第70-72页 |
4.3.6 XPS分析 | 第72-73页 |
4.4 不同催化剂在甘油氧化中的性能研究 | 第73-75页 |
4.5 Cu:Mg:Al摩尔比对Au催化甘油氧化的影响 | 第75-77页 |
4.6 反应条件对甘油氧化的影响研究 | 第77-79页 |
4.7 小结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