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预吸胀过程中绿豆胚轴脱水损伤与线粒体途径凋亡关系的生理生化分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20-21页
第1章 种子脱水耐性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1-60页
    1.1 种子脱水耐性的研究进展第21-42页
        1.1.1 脱水耐性研究历史与基本问题第21-25页
        1.1.2 植物脱水耐性的类群分布第25-27页
        1.1.3 脱水耐性的细胞分子机制第27-39页
        1.1.4 植物脱水耐性的本质特征及研究意义第39-42页
    1.2 种子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第42-57页
        1.2.1 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概述第42-48页
        1.2.2 种子发育与萌发过程中的PCD第48-57页
    1.3 种子脱水耐性/脱水敏感性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系第57页
    1.4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与技术路线第57-60页
        1.4.1 基本假设第57-58页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58-60页
第2章 预吸胀绿豆种子脱水耐性丧失的数理分析与实验模型建立第60-8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2.1.1 植物材料第60页
        2.1.2 吸胀与脱水方法第60-61页
        2.1.3 萌发指标测定第61页
        2.1.4 含水量测定第61页
        2.1.5 数据处理方法第61-6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62-75页
        2.2.1 吸胀过程中绿豆种子含水量变化的不同阶段第62-63页
        2.2.2 不同预吸胀阶段绿豆种子脱水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第63-65页
        2.2.3 不同预吸胀阶段绿豆种子萌发/存活率与脱水时间的关系第65-67页
        2.2.4 不同预吸胀阶段绿豆种子根长/苗长与脱水时间的关系第67-70页
        2.2.5 脱水过程中不同预吸胀阶段绿豆种子萌发/存活率与含水量的关系第70-75页
    2.3 讨论第75-79页
        2.3.1 绿豆种子吸胀的阶段性及其意义第75-76页
        2.3.2 不同预吸胀阶段绿豆种子脱水过程中的时间节点第76-77页
        2.3.3 不同吸胀阶段绿豆种子临界含水量(范围)变化的意义第77-78页
        2.3.4 吸胀萌发过程中脱水耐性丧失研究的实验模型第78-79页
    2.4 小结第79-80页
第3章 预吸胀绿豆种子脱水耐性丧失的生理生化变化第80-11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80-84页
        3.1.1 植物材料第80-81页
        3.1.2 活性氧的测定第81页
        3.1.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81-83页
        3.1.4 抗氧化物(antioxidant)含量测定第83页
        3.1.5 膜完整性与损伤指标测定第83-84页
        3.1.6 玻璃化形成物质测定第8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84-98页
        3.2.1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活性氧代谢第84-87页
        3.2.2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抗氧化系统变化第87-93页
        3.2.3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膜损伤第93-95页
        3.2.4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玻璃化形成物质第95-98页
    3.3 讨论第98-109页
        3.3.1 不同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耐性与氧代谢的关系第98-103页
        3.3.2 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耐性与膜损伤第103-105页
        3.3.3 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耐性与玻璃化形成物质第105-107页
        3.3.4 脱水敏感性形成的可能机制第107-109页
    3.4 小结第109-110页
第4章 不同脱水条件下预吸胀绿豆胚轴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生化分析第110-14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110-117页
        4.1.1 植物材料第110页
        4.1.2 活性染色(Viability Stain)第110-111页
        4.1.3 组织细胞结构的观察第111页
        4.1.4 PCD相关的DNA完整性检测第111-114页
        4.1.5 PCD关键酶——半胱氨酸特异性天冬氨酸蛋白酶酶(Caspase)活性检测第114-115页
        4.1.6 线粒体凋亡途径关键事件检测第115-117页
        4.1.7 蛋白质测定第11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17-140页
        4.2.1 脱水导致的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组织的细胞死亡第117-120页
        4.2.2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组织细胞的结构变化第120-121页
        4.2.3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亚细胞结构变化第121-129页
        4.2.4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DNA完整性变化第129-133页
        4.2.5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类Caspase活性第133-135页
        4.2.6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第135-138页
        4.2.7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的细胞色素C荧光组织化学定位第138页
        4.2.8 不同吸胀与脱水处理绿豆胚轴细胞的细胞质Ca~(2+)浓度变化第138-140页
    4.3 讨论第140-146页
        4.3.1 不同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后的形态变化第140-142页
        4.3.2 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后的DNA完整性第142页
        4.3.3 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后类Caspase酶活性变化第142-143页
        4.3.4 线粒体与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中脱水所致PCD的关系第143-144页
        4.3.5 不同预吸胀状态绿豆胚轴脱水后细胞质Ca~(2+)变化第144-145页
        4.3.6 脱水在预吸胀后期诱导PCD的可能机制第145-146页
        4.3.7 PCD与脱水敏感性第146页
    4.4 小结第146-148页
第5章 不同预吸胀绿豆胚轴脱水前后的比较转录组学初步分析第148-17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49-153页
        5.1.1 植物材料与处理第149页
        5.1.2 转录组获取与测序实验流程第149-150页
        5.1.3 生物信息分析第150-152页
        5.1.4 细胞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个性化分析第152页
        5.1.5 荧光定量PCR验证第152-153页
        5.1.6 转录组测序数据登录第15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53-168页
        5.2.1 转录组测序、组装与注释第153-154页
        5.2.2 转录组表达量总体分布第154-155页
        5.2.3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155-164页
        5.2.4 RT- qPCR验证第164-166页
        5.2.5 与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第166-168页
    5.3 讨论第168-176页
        5.3.1 转录组基因测序与注释质量第168页
        5.3.2 不同吸胀状态的基因表达差异的意义第168页
        5.3.3 DEGs功能注释揭示的脱水耐性相关基因群第168-169页
        5.3.4 LEA蛋白相关基因第169页
        5.3.5 糖类相关基因第169-170页
        5.3.6 抗氧化酶基因第170页
        5.3.7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eins,HSPs)第170-171页
        5.3.8 DNA修饰第171页
        5.3.9 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第171-172页
        5.3.10 转录调控因子基因表达变化第172-174页
        5.3.11 其他相关功能基因第174页
        5.3.12 脱水耐性与脱水敏感性的实质第174-176页
    5.4 小结第176-177页
结论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205页
附录A第205-29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目录第294-295页
致谢第295页

论文共2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特拉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小鼠内分泌干扰与氧化损伤的研究
下一篇:绿色莫来石晶须骨架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