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汽车翻滚碰撞安全法规和标准 | 第14-22页 |
1.3.1 美国翻滚碰撞安全法规和试验 | 第14-20页 |
1.3.2 欧洲翻滚碰撞安全法规和标准 | 第20-21页 |
1.3.3 我国翻滚碰撞安全法规和标准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汽车翻滚碰撞仿真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2.1 车辆碰撞基本力学模型与方程 | 第24-26页 |
2.2 显式有限元接触理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翻滚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 第28-38页 |
3.1 翻滚事故分类 | 第28-30页 |
3.2 事故数据来源以及统计分析 | 第30-36页 |
3.2.1 数据库简介以及事故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2.2 翻滚事故特性统计分析 | 第30-36页 |
3.3 翻滚事故乘员损伤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SAEJ2114翻滚模型建立以及验证 | 第38-52页 |
4.1 福特汽车有限元模型介绍 | 第38-43页 |
4.1.1 整车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4.1.2 FMVSS216a车顶抗压强度试验建立及验证 | 第39-43页 |
4.2 SAEJ2114翻滚试验 | 第43-44页 |
4.3 SAEJ2114仿真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4.3.1 整车有限元模型优化 | 第44-45页 |
4.3.2 台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3.3 刚性地面的建立 | 第46页 |
4.3.4 整车有限元模型配重 | 第46页 |
4.3.5 边界条件以及控制卡片设置 | 第46-47页 |
4.4 SAEJ2114仿真模型验证 | 第47-50页 |
4.4.1 车辆运动响应对比 | 第47-49页 |
4.4.2 车顶结构变形模式对比 | 第49页 |
4.4.3 质心位置加速度波形对比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SAEJ2114翻滚碰撞人体损伤研究 | 第52-80页 |
5.1 THUMS人体模型简介 | 第52-56页 |
5.1.1 头颈部模型 | 第53-55页 |
5.1.2 胸腹部模型 | 第55-56页 |
5.2 THUMS人体模型动态响应分析 | 第56-63页 |
5.2.1 THUMS模型定位以及姿势调节 | 第56-58页 |
5.2.2 安全带结构及建模 | 第58-60页 |
5.2.3 有无安全带动态响应分析 | 第60-62页 |
5.2.4 THUMS模型HybridⅢ颈部动态响应对比 | 第62-63页 |
5.3 人体头部损伤分析 | 第63-68页 |
5.3.1 人体头部损伤生物力学 | 第63页 |
5.3.2 人体头部损伤机理和损伤评价 | 第63-65页 |
5.3.3 THUMS人体模型头部损伤分析(有无安全带) | 第65-68页 |
5.4 THUMS颈部模型损伤分析 | 第68-72页 |
5.4.1 人体颈部损伤生物力学 | 第68页 |
5.4.2 颈部损伤机理和损伤评价 | 第68-71页 |
5.4.3 THUMS人体模型颈部损伤分析对比(有无安全带) | 第71-72页 |
5.5 THUMS人体胸部模型损伤分析 | 第72-77页 |
5.5.1 人体胸部损伤生物力学 | 第72-73页 |
5.5.2 人体胸腹部损伤机理和损伤评价 | 第73-74页 |
5.5.3 THUMS人体模型胸部损伤分析学(有无安全带) | 第74-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