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天然纤维的结构及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1.2.1 天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第20-22页 |
1.2.2 天然纤维的表面改性 | 第22-27页 |
1.2.3 天然纤维改性机理研究 | 第27-29页 |
1.3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第29-37页 |
1.3.1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基体 | 第29-31页 |
1.3.2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第31-33页 |
1.3.3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第2章 苎麻纤维无氟疏水改性研究 | 第39-52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无氟疏水改性苎麻纤维 | 第40-41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2.2 活性硅醇的制备 | 第41页 |
2.2.3 苎麻纤维无氟疏水改性 | 第41页 |
2.3 苎麻纤维无氟疏水改性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2.3.1 活性硅醇/四氢呋喃溶液成分测试 | 第41页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41-42页 |
2.3.3 苎麻纤维晶体结构研究方法 | 第42页 |
2.3.4 苎麻纤维热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42页 |
2.3.5 苎麻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42页 |
2.3.6 苎麻纤维表面形貌 | 第42页 |
2.4 苎麻纤维无氟疏水改性效果分析研究 | 第42-50页 |
2.4.1 活性硅醇脱水缩聚产物分析研究 | 第42-43页 |
2.4.2 苎麻纤维表面红外光谱研究 | 第43-44页 |
2.4.3 苎麻纤维晶体结构研究 | 第44-45页 |
2.4.4 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热稳定性 | 第45-46页 |
2.4.5 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表面微观结构 | 第46-48页 |
2.4.6 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疏水性 | 第48-49页 |
2.4.7 活性硅醇-氨基硅油复合改性机理探讨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氨基硅油微乳液改性苎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制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54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4-55页 |
3.3 氨基硅油微乳液改性苎麻纤维研究 | 第55-57页 |
3.3.1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 | 第55-56页 |
3.3.2 氨基硅油微乳液改性苎麻纤维 | 第56-57页 |
3.4 苎麻纤维/聚丙烯车用绿色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3.5 苎麻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 第58-62页 |
3.5.1 苎麻纤维表面亲/疏水性测试方法 | 第58页 |
3.5.2 苎麻纤维吸水率测试方法 | 第58页 |
3.5.3 苎麻纤维表面微观形貌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3.5.4 苎麻纤维表面微观分子构造研究方法 | 第59页 |
3.5.5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测试方法 | 第59页 |
3.5.6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方法 | 第59页 |
3.5.7 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测试方法 | 第59-60页 |
3.5.8 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测试方法 | 第60-61页 |
3.5.9 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测试方法 | 第61-62页 |
3.6 氨基硅油微乳液改性效果分析研究 | 第62-66页 |
3.6.1 改性前后苎麻纤维表面微观分子构造的变化 | 第62-63页 |
3.6.2 改性前后苎麻纤维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63-65页 |
3.6.3 苎麻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第65-66页 |
3.7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第66-71页 |
3.7.1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 第66-67页 |
3.7.2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3.7.3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第68-7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氨基硅油对天然纤维微观改性机理研究 | 第72-99页 |
4.1 引言 | 第72-74页 |
4.2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74-79页 |
4.2.1 分子动力学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75-76页 |
4.2.2 分子力场 | 第76-77页 |
4.2.3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4.2.4 截断半径 | 第78页 |
4.2.5 时间步长 | 第78页 |
4.2.6 系综原理 | 第78-79页 |
4.3 分子动力学模型构建及模拟计算 | 第79-86页 |
4.3.1 氨基硅油表面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79-83页 |
4.3.2 氨基硅油微观性质计算 | 第83-84页 |
4.3.3 天然纤维表面接触角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4-86页 |
4.4 分子动力学模拟力场选择 | 第86-87页 |
4.5 氨基硅油改性天然纤维的微观机理分析与研究 | 第87-97页 |
4.5.1 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系平衡的判断 | 第87-89页 |
4.5.2 氨基硅油分子/纤维界面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89-90页 |
4.5.3 氨基硅油分子结构对硅油/纤维界面结合能的影响 | 第90-92页 |
4.5.4 氨基含量对氨基硅油内聚能密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4.5.5 氨基含量对氨基硅油自由体积的影响 | 第93-95页 |
4.5.6 氨基硅油改性前后纤维表面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95-96页 |
4.5.7 氨基硅油改性天然纤维的微观机理探讨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高锰酸钾改性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改性机理研究 | 第99-115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高锰酸钾改性苎麻纤维/聚丙烯车用绿色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00-101页 |
5.2.2 高锰酸钾水溶性改性苎麻纤维 | 第101页 |
5.2.3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101页 |
5.3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 第101-102页 |
5.3.1 苎麻纤维亲水性测试 | 第101页 |
5.3.2 苎麻纤维表面微观形貌分析方法 | 第101页 |
5.3.3 苎麻纤维表面红外光谱表征 | 第101页 |
5.3.4 苎麻纤维晶体结构分析方法 | 第101-102页 |
5.3.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102页 |
5.4 高锰酸钾改性天然纤维微观机理研究方法 | 第102-106页 |
5.4.1 天然纤维改性前后表面模型构建 | 第102-104页 |
5.4.2 天然纤维改性前后纤维素分子自由体积计算模型构建 | 第104-105页 |
5.4.3 天然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分子模型的构建 | 第105-106页 |
5.5 高锰酸钾改性天然纤维微观机理仿真研究 | 第106页 |
5.5.1 改性前后纤维中纤维素分子自由体积计算 | 第106页 |
5.5.2 改性前后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计算 | 第106页 |
5.6 高锰酸钾水溶液改性复合材料性能及微观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6-114页 |
5.6.1 苎麻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6-107页 |
5.6.2 高锰酸钾改性前后苎麻纤维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107页 |
5.6.3 苎麻纤维晶体结构分析 | 第107-108页 |
5.6.4 苎麻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第108-109页 |
5.6.5 苎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109-110页 |
5.6.6 天然纤维中纤维素分子自由体积分析 | 第110-111页 |
5.6.7 高锰酸钾改性对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6.8 复合材料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 第112-113页 |
5.6.9 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组分间结合能分析 | 第113页 |
5.6.10 高锰酸钾改性机理探讨 | 第113-11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6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