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部分 导言 | 第11-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1、说课是教学理论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研究形式 | 第11页 |
2、新课程改革下的迫切要求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说课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二)说课的研究现状及现存的问题 | 第14-17页 |
1、说课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说课研究现存的问题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说课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19-25页 |
一、说课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一)说课能力 | 第19页 |
(二)说课能力包涵的具体内容 | 第19-20页 |
1、教态 | 第19页 |
2、教学思路 | 第19页 |
3、教学辅助手段及板书设计 | 第19-20页 |
(三)说课与备课、上课、评课的异同 | 第20-21页 |
1、说课与备课、上课、评课的联系 | 第20页 |
2、说课与备课、上课、评课的不同 | 第20-21页 |
二、说课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一)课程与教学论依据 | 第21-22页 |
1、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 第21页 |
2、课程与教学论对说课的启示 | 第21-22页 |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依据 | 第22-23页 |
1、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 第22页 |
2、建构主义心理学对说课的启示 | 第22-23页 |
(三)说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 第23-25页 |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 第23页 |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说课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包头市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现状调查 | 第25-35页 |
一、包头市小学教师说课能力培养的回顾 | 第25-26页 |
(一)包头市说课能力的培养——职称评审 | 第25页 |
(二)包头市说课能力的培养——教师资格证面试 | 第25页 |
(三)包头市昆区说课能力的培养——说课赛、教研活动 | 第25-26页 |
二、包头市昆区小学教师说课能力问卷调查 | 第26-29页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26-27页 |
1、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基本状况 | 第26页 |
2、说课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 | 第26页 |
3、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要素 | 第26页 |
4、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实效性 | 第26-27页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27页 |
1、包钢一小教师说课能力问卷调查 | 第27页 |
2、包头市昆区部分小学教师说课能力随机问卷调查 | 第27页 |
(三)问卷调查分析 | 第27-29页 |
1、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基本状况 | 第27-28页 |
2、说课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 | 第28页 |
3、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要素 | 第28页 |
4、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的实效性 | 第28-29页 |
三、包头市昆区小学教师说课能力访谈调查 | 第29-30页 |
(一)访谈过程 | 第29页 |
(二)访谈分析 | 第29-30页 |
四、包钢一小教师说课能力的观察 | 第30-35页 |
第四部分 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 第35-39页 |
一、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现存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一)说课观念滞后,说课能力的培养缺乏普及性 | 第35-36页 |
(二)说课与实际教学相脱节,说课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性 | 第36页 |
(三)说课活动形式化,说课能力的培养缺乏实效性 | 第36-37页 |
二、小学教师说课能力现存问题的成因 | 第37-39页 |
(一)小学教师自身对说课能力发展认识不足 | 第37页 |
(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水平不高 | 第37-38页 |
(三)说课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38-39页 |
第五部分 高校师范生与职后小学教师说课能力培养一体化 | 第39-43页 |
一、说课能力培养一体化的内涵和目的 | 第39页 |
二、说课能力培养一体化实施的条件 | 第39-40页 |
三、说课能力培养一体化实施的策略 | 第40-43页 |
(一)高校设立说课类课程,系统训练师范生说课能力 | 第40页 |
(二)切合实际落实说课相关政策,自上而下贯彻实行 | 第40-41页 |
(三)“教”、“研”均衡发展,形成良性说课氛围 | 第41页 |
(四)小学教师提高自身说课能力的意识及专业化水平 | 第41-42页 |
(五)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分析学情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1 | 第47-52页 |
附录 2 | 第52-53页 |
附录 3 | 第53-59页 |
附录 4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