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催化水还原产氢性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前言第13页
    1.2 工业制氢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电解水还原产氢配合物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钴配合物第15-17页
        1.3.2 镍配合物第17-18页
        1.3.3 钼配合物第18-19页
    1.4 论文选题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第21-24页
    2.1 实验仪器第21页
    2.2 测试方法第21-24页
        2.2.1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第21页
        2.2.2 电化学测试第21-22页
        2.2.3 气象色谱测试第22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第22-23页
        2.2.5 红外光谱测试第23-24页
第三章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的制备、表征及产氢性能研究第24-35页
    3.1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的制备第24-25页
        3.1.1 配体H_2La的合成第24页
        3.1.2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的合成第24-25页
    3.2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的结构表征第25-27页
        3.2.1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的结构第25-27页
        3.2.2 配体H_2La和配合物[LaCo~ⅡNCMe] 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第27页
    3.3 配合物[LaCo~ⅡNCMe] 1 电催化性能研究第27-34页
        3.3.1 配合物[LaCo~ⅡNCMe] 1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27-29页
        3.3.2 配合物[LaCo~ⅡNCMe] 1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29-30页
        3.3.3 配合物[LaCo~ⅡNCMe] 1 有机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30-32页
        3.3.4 配合物[LaCo~ⅡNCMe] 1 水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配合物[Bz PyN(CH_3)_2]_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制备、表征及产氢性能研究第35-61页
    4.1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制备第35-38页
        4.1.1 苄溴和 4-Cl苄溴的合成第35-36页
        4.1.2 取代苄基吡啶嗡盐的合成第36页
        4.1.3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的合成第36-37页
        4.1.4 配合物[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合成第37-38页
    4.2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结构表征第38-43页
        4.2.1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的结构第38-39页
        4.2.2 配合物[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结构第39-40页
        4.2.3 配合物及相关物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0-42页
        4.2.4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2页
        4.2.5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高分辨质谱分析第42-43页
    4.3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的电催化性能研究第43-60页
        4.3.1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4-ClBzPyN(CH_3)_2][Ni(mnt)_2] 3 水相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43-45页
        4.3.2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45-47页
        4.3.3 配合物[4-ClBzPyN(CH_3)_2][Ni(mnt)_2] 3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47-49页
        4.3.4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49-50页
        4.3.5 配合物[4-ClBzPyN(CH_3)_2][Ni(mnt)_2] 3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50-53页
        4.3.6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 [4-ClBzPyN(CH_3)_2][Ni(mnt)_2] 3 有机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53-55页
        4.3.7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 [4-ClBzPyN(CH_3)_2][Ni(mnt)_2] 3 水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55-59页
        4.3.8 配合物[Bz PyN(CH_3)_2]2[Ni(mnt)_2] 2 和 [4-ClBzPyN(CH_3)_2][Ni(mnt)_2] 3 理论计算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的制备、表征及产氢性能研究第61-81页
    5.1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的制备第61-62页
        5.1.1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的合成第61-62页
        5.1.2 配合物[(HLb)CuCl]2×HCl 5 的合成第62页
    5.2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的结构表征第62-69页
        5.2.1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的结构第62-64页
        5.2.2 配合物[(HLb)CuCl]2×HCl 5 的结构第64-65页
        5.2.3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65-67页
        5.2.4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质谱分析第67-68页
        5.2.5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其他测试第68-69页
    5.3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的电催化性能研究第69-79页
        5.3.1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69-71页
        5.3.2 配合物[(HLb)CuCl]2×HCl 5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71-73页
        5.3.3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水相中循环伏安测试第73-74页
        5.3.4 配合物[(HLb)CuCl]2×HCl 5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74-75页
        5.3.5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有机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75-77页
        5.3.6 配合物[(DCAE)_2Cu(H_2O)_2] 4 和[(HLb)CuCl]2×HCl 5 水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配合物[LMo~Ⅵ(O)_2](L = Lc(6) ; L = Ld(7))的制备、表征及产氢性能研究第81-98页
    6.1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的制备第81-83页
        6.1.1 配体H_2Lc和H_2Ld的合成第81-82页
        6.1.2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的合成第82-83页
    6.2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的结构表征第83-86页
        6.2.1 配合物[LcMo~Ⅵ(O)_2] 6 的结构第83-84页
        6.2.2 配合物[LdMo~Ⅵ(O)_2] 7 的结构第84-86页
        6.2.3 配合物及相关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86页
    6.3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电催化性能研究第86-97页
        6.3.1 配合物[LcMo~Ⅵ(O)_2] 6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86-88页
        6.3.2 配合物[LdMo~Ⅵ(O)_2] 7 有机相循环伏安测试第88-90页
        6.3.3 配合物[LcMo~Ⅵ(O)_2] 6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90-91页
        6.3.4 配合物[LdMo~Ⅵ(O)_2] 7 水相循环伏安测试第91-92页
        6.3.5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有机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92-94页
        6.3.6 配合物[LcMo~Ⅵ(O)_2] 6 和[LdMo~Ⅵ(O)_2] 7 水相控制电位电解测试第94-97页
    6.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结果与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录第105-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附件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钼基电催化剂活性位点调控与产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