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活性炭论文

沙柳基活性炭对水体中染料和酚类物质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4-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我国污染废水的概况第14-19页
        1.2.1 含酚有机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第14-15页
        1.2.2 染料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第15-16页
        1.2.3 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第16-19页
            1.2.3.1 物化法第16-17页
            1.2.3.2 化学法第17-19页
            1.2.3.3 生物法第19页
    1.3 吸附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9-21页
        1.3.1 大孔树脂第19-20页
        1.3.2 矿物质第20页
        1.3.3 生物质第20页
        1.3.4 工业废弃物第20-21页
    1.4 活性炭吸附剂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1.4.1 活性炭简介第21-22页
        1.4.2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22-23页
            1.4.2.1 物理活化法第22页
            1.4.2.2 化学活化法第22页
            1.4.2.3 物理化学活化法第22-23页
        1.4.3 沙柳的应用现状第23-24页
            1.4.3.1 沙柳简介第23-24页
            1.4.3.2 沙柳资源利用状况第24页
    1.5 吸附模型第24-27页
        1.5.1 吸附等温线模型第24-26页
        1.5.2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26-27页
    1.6 误差分析第27-28页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8页
        1.7.1 研究意义第28页
        1.7.2 研究内容第28页
    1.8 小结第28-29页
2 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第29-34页
    2.1 试剂及仪器第29-30页
    2.2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30-33页
        2.2.1 沙柳基活性炭(SPAC)的制备第30-31页
        2.2.2 单组分静态吸附实验第31页
        2.2.3 竞争吸附实验第31页
            2.2.3.1 双组分吸附实验第31页
            2.2.3.2 三组分吸附实验第31页
        2.2.4 解吸和再生实验第31-32页
        2.2.5 分析方法第32页
        2.2.6 表征分析方法第32-33页
    2.3 小结第33-34页
3 沙柳基活性炭(SPAC)的制备与表征第34-43页
    3.1 活化条件的优化第34-36页
        3.1.1 活化温度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第34-35页
        3.1.2 活化剂浓度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第35页
        3.1.3 活化剂浸渍时间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3.1.4 活化时间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第36页
    3.2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及分析第36-41页
        3.2.1 红外光谱(FI-IR)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3.2.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38-39页
        3.2.3 SEM结果与分析第39页
        3.2.4 X射线粉末衍射(XRD)结果与分析第39-40页
        3.2.5 SPAC的等电点的测定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3.2.6 Boehm滴定结果与分析第41页
    3.3 小结第41-43页
4 沙柳基活性炭(SPAC)对有机酚和染料的静态吸附研究第43-80页
    4.1 SPAC对单组分体系中 2,4-DCP、CA和P-NP的静态吸附研究第43-52页
        4.1.1 吸附时间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43-44页
        4.1.2 pH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44-45页
        4.1.3 吸附剂用量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45-46页
        4.1.4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46-48页
        4.1.5 吸附时间和浓度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48-50页
        4.1.6 吸附时间和温度对SPAC吸附 2,4-DCP、CA和p-NP的影响第50-52页
    4.2 SPAC对AR的静态吸附研究第52-56页
        4.2.1 吸附时间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2页
        4.2.2 pH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2-53页
        4.2.3 盐度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3页
        4.2.4 吸附剂用量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3-54页
        4.2.5 平衡浓度及温度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4-55页
        4.2.6 吸附时间和浓度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5-56页
        4.2.7 吸附时间和温度对SPAC吸附AR的影响第56页
    4.3 SPAC对有机酚和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和热力学研究第56-65页
        4.3.1 SPAC对 2,4-DCP、CA和p-NP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第56-62页
        4.3.2 SPAC对AR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第62-65页
    4.4 SPAC对有机酚和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5-75页
        4.4.1 SPAC对 2,4-DCP、CA和p-NP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5-69页
        4.4.2 SPAC对AR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9-75页
    4.5 吸附机理分析第75-76页
    4.6 不同吸附剂对 2,4-DCP、CA、P-NP及AR的吸附能力的比较第76页
    4.7 SPAC吸附 2,4-DCP、CA、P-NP及AR的解吸再生实验第76-78页
    4.8 小结第78-80页
5 沙柳基活性炭(SPAC)对有机酚和染料混合体系的吸附研究第80-99页
    5.1 SPAC对 2,4-DCP和AR的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第80-86页
        5.1.1 吸附时间对SPAC吸附双组分体系中 2,4-DCP和AR影响第80-81页
        5.1.2 固定AR或 2,4-DCP的浓度,改变 2,4-DCP或者AR的浓度第81-82页
        5.1.3 固定 2,4-DCP和AR的总浓度,同时改变两者的浓度第82-83页
        5.1.4 2,4-DCP和AR双组分体系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第83-86页
    5.2 SPAC对P-NP和AR双组分体系的竞争吸附研究第86-92页
        5.2.1 吸附时间对SPAC吸附双组分体系中p-NP和AR影响第86-87页
        5.2.2 固定AR或p-NP的浓度,改变p-NP或者AR的浓度第87-88页
        5.2.3 固定p-NP和AR的总浓度,同时改变两者的浓度第88-89页
        5.2.4 p-NP和AR双组分体系等温线模型分析第89-92页
    5.3 SPAC对三组分体系中 2,4-DCP、P-NP和AR的竞争吸附研究第92-95页
        5.3.1 吸附时间的影响第92页
        5.3.2 三组分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第92-95页
    5.4 混合体系的动力学分析第95-9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6.1 结论第99-100页
    6.2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负载多西他赛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初步研究
下一篇:无梗五加果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