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方官员留任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一)地方官员的界定 | 第11页 |
| (二)留任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实证法 | 第16页 |
| (二)比较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路级地方官员的留任 | 第17-39页 |
| 一、发运、转运类官员的留任 | 第17-26页 |
| (一)发运使系列官员的留任 | 第17-20页 |
| (二)转运使类官员的留任 | 第20-26页 |
| 二、提点刑狱公事类官员留任 | 第26-29页 |
| (一)提点刑狱公事留任 | 第26-28页 |
| (二)同提点刑狱官的留任 | 第28-29页 |
| 三、提举常平类官员的留任 | 第29-32页 |
| (一)提举常平官的留任 | 第29-30页 |
| (二)提举茶马官的留任 | 第30-32页 |
| 四、杂监司类官员的留任 | 第32-36页 |
| (一)提点坑冶官的留任 | 第33-34页 |
| (二)提举市舶官的留任 | 第34-35页 |
| (三)制置解盐官的留任 | 第35-36页 |
| (四)提举学事官的留任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州级地方官员的留任 | 第39-83页 |
| 一、京府官员的留任 | 第39-43页 |
| 二、宋代知州的留任 | 第43-75页 |
| (一)陕西路知州的留任 | 第43-49页 |
| (二)河东路知州的留任 | 第49-52页 |
| (三)河北路知州的留任 | 第52-55页 |
| (四)荆湖路知州的留任 | 第55-58页 |
| (五)川蜀四路知州的留任 | 第58-65页 |
| (六)江东、江西路知州的留任 | 第65-67页 |
| (七)两浙路知州的留任 | 第67-68页 |
| (八)两淮路知州的留任 | 第68-72页 |
| (九)两广路知州的留任 | 第72-75页 |
| (十)福建路知州的留任 | 第75页 |
| 三、军、监官员的留任 | 第75-81页 |
| (一)知军事的留任 | 第75-80页 |
| (二)知监事的留任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三章 县级官员的留任 | 第83-89页 |
| 一、知县(县令)的留任 | 第83-85页 |
| (一)北宋知县(县令)的留任 | 第83-84页 |
| (二)南宋知县(县令)的留任 | 第84-85页 |
| (三)县令留任的特别规定 | 第85页 |
| 二、县尉的留任 | 第85-86页 |
| 三、知城、知堡、知寨官员的留任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四章 宋代地方官留任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89-109页 |
| 一、宋代地方官员留任的原因 | 第89-100页 |
| (一)地方官员留任的时代因素 | 第89-91页 |
| (二)地方官员留任的人事因素 | 第91-94页 |
| (三)地方官留任的制度因素 | 第94-98页 |
| (四)地方官员留任的经济因素 | 第98-100页 |
| 二、宋代地方官员留任的影响 | 第100-107页 |
| (一)留任对个人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 (二)留任对国家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语 | 第109-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 一、古籍文献 | 第113-115页 |
| 二、今人论著 | 第115-117页 |
| (一)著作 | 第115-116页 |
| (二)论文 | 第116-117页 |
| 后记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