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置服务的隐私保护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与挑战 | 第16-20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研究挑战 | 第18-20页 |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3.1 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1.3.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 第23-45页 |
2.1 隐私技术的评估 | 第23-24页 |
2.2 隐私保护技术研究 | 第24-43页 |
2.2.1 基于泛化的隐私保护技术 | 第24-38页 |
2.2.2 基于加密的隐私保护技术 | 第38-41页 |
2.2.3 基于干扰的隐私保护技术 | 第41-43页 |
2.3 隐私保护技术比较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路网环境下保护敏感语义的位置匿名 | 第45-64页 |
3.1 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3.2 预备知识 | 第47-49页 |
3.2.1 信息熵 | 第47-48页 |
3.2.2 Voronoi图 | 第48-49页 |
3.3 保护敏感语义的匿名机制 | 第49-59页 |
3.3.1 系统框架 | 第49-50页 |
3.3.2 构建位置语义图 | 第50-52页 |
3.3.3 语义隐私度量 | 第52-54页 |
3.3.4 匿名区域构建 | 第54-59页 |
3.4 实验与分析 | 第59-63页 |
3.4.1 隐私保护度 | 第60-61页 |
3.4.2 系统开销 | 第61-62页 |
3.4.3 可扩展性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复杂环境下近邻服务的位置匿名 | 第64-84页 |
4.1 问题分析 | 第64-68页 |
4.1.1 系统模型 | 第65-66页 |
4.1.2 隐私问题 | 第66-68页 |
4.2 保护隐私的近邻查询 | 第68-76页 |
4.2.1 空间泛化 | 第68-70页 |
4.2.2 近邻范围测量 | 第70-73页 |
4.2.3 保护隐私的近邻查询协议 | 第73-76页 |
4.3 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4.3.1 隐私安全性 | 第76-77页 |
4.3.2 服务精确性 | 第77-78页 |
4.4 实验与分析 | 第78-83页 |
4.4.1 隐私保护度 | 第79-80页 |
4.4.2 服务质量 | 第80-81页 |
4.4.3 系统开销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P2P架构下保护查询隐私的位置匿名 | 第84-103页 |
5.1 问题分析 | 第84-87页 |
5.1.1 系统模型 | 第84-86页 |
5.1.2 隐私问题 | 第86-87页 |
5.2 保护查询隐私的位置匿名 | 第87-98页 |
5.2.1 非精确位置响应机制 | 第87-88页 |
5.2.2 查询隐私度量 | 第88-89页 |
5.2.3 查询混淆机制 | 第89-98页 |
5.3 实验与分析 | 第98-102页 |
5.3.1 隐私保护度 | 第99-100页 |
5.3.2 服务质量 | 第100页 |
5.3.3 系统开销 | 第100-101页 |
5.3.4 可扩展性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基于可信第三方的隐私保护控制策略 | 第103-119页 |
6.1 问题分析 | 第103-104页 |
6.2 隐私保护模型 | 第104-107页 |
6.2.1 可信第三方平台 | 第105-107页 |
6.2.2 层次安全模型 | 第107页 |
6.3 基于安全授权的访问控制 | 第107-115页 |
6.3.1 访问控制 | 第109-111页 |
6.3.2 安全授权 | 第111-113页 |
6.3.3 测试 | 第113-115页 |
6.4 保护隐私的可信资源下载 | 第115-118页 |
6.4.1 系统模型 | 第115-117页 |
6.4.2 性能分析 | 第117-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119-12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