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作为“前史”的“十七年”和“文革” | 第18-28页 |
第一节“十七年”期间实用性文学观的初步形成及文学练笔 | 第18-24页 |
一、实用性文学观的初步形成 | 第18-21页 |
二、“十七年”期间的文学练笔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刘心武“文革”期间意识形态化写作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刘心武早期小说创作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刘心武与“伤痕文学”思潮 | 第28-31页 |
一、《班主任》—— 时代的需要和个人的选择 | 第28-29页 |
二、刘心武“伤痕文学”创作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刘心武与“反思文学”思潮 | 第31-36页 |
一、刘心武文学创作中的“反思” | 第32-34页 |
二、“反思文学”创作:从“写问题”到“写人生”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刘心武中期小说创作 | 第36-58页 |
第一节 80年代中后期刘心武文学创作观念的转变 | 第36-39页 |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刘心武文学创作实验 | 第39-49页 |
一、现实主义的深化:《钟鼓楼》和纪实文学创作 | 第39-44页 |
二、“实验体”小说的尝试 | 第44-49页 |
第三节 多元文化观影响下刘心武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 第49-53页 |
一、文学世俗化倾向 | 第50-51页 |
二、刘心武文学创作世俗化探究 | 第51-53页 |
第四节 文学实践中沟通“雅”与“俗” | 第53-58页 |
一、关注世俗生活 | 第54-55页 |
二、关注时代热点 | 第55-56页 |
三、“情色小说”的大胆尝试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刘心武晚期小说创作 | 第58-70页 |
第一节 世纪末的回望——评《树与林同在》 | 第58-61页 |
一、回望历史 | 第58-60页 |
二、尊重个体生命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关注底层小人物——评刘心武中短篇小说 | 第61-63页 |
第三节 长篇小说《飘窗》研究 | 第63-70页 |
一、《飘窗》的产生 | 第63-65页 |
二、透过“飘窗”反思社会现实 | 第65-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