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4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 第14-31页 |
1.2.2 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1.2.3 硫-锂离子电池体系研究进展 | 第40-4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3-49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4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3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2.4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2.4.1 极片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47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第3章 工业废料制备多孔硅/富氮碳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49-66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2.1 工业废料制备多孔硅/富氮碳复合材料的方法 | 第51页 |
3.2.2 工业废料制备多孔硅/富氮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1-52页 |
3.2.3 电池的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3.3.1 工业废料制备多孔硅/富氮碳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52-59页 |
3.3.2 工业废料制备多孔硅/富氮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稻壳制备多孔硅的研究 | 第66-96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镁热还原过程升温速率对稻壳制备多孔硅的影响 | 第67-87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69-87页 |
4.3 预留碳对稻壳制备多孔硅的影响 | 第87-94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硅/富氮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6-113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5.2.1 硅/富氮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96-97页 |
5.2.2 硅/富氮多孔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97页 |
5.2.3 电池的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7-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2页 |
5.3.1 硅/富氮多孔碳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98-105页 |
5.3.2 硅/富氮多孔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05-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核壳型SIO_X/富氮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13-125页 |
6.1 引言 | 第113-11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4-115页 |
6.2.1 核壳型SiO_x/富氮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14页 |
6.2.2 核壳型SiO_x/富氮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14-115页 |
6.2.3 电池的组装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1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3页 |
6.3.1 核壳型SiO_x/富氮碳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115-120页 |
6.3.2 核壳型SiO_x/富氮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20-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7章 硫-锂离子电池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第125-144页 |
7.1 引言 | 第125-12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7-142页 |
7.2.1 SiO_x/C和硫化聚丙烯腈在醚类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测试 | 第128-130页 |
7.2.2 硫-锂离子电池体系在酯类电解液中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第130-14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结论 | 第144-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