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恩施川续断含硒量及其与土壤农化性质的关系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1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3页
    1.2 川续断植物的重要作用第13页
    1.3 川续断植物硒元素研究不足第13-1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第14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土壤中植物硒元素的研究进展第16-27页
    2.1 硒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形式第16页
    2.2 硒元素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第16-17页
    2.3 硒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7-19页
        2.3.1 硒肥能显著增加植物产量第17-18页
        2.3.2 硒肥促进植物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18-19页
        2.3.3 硒能提高植物的免疫力第19页
        2.3.4 硒元素对重金属污染的解毒作用第19页
    2.4 植物硒的分布规律第19-21页
        2.4.1 硒蛋白第20页
        2.4.2 硒多糖第20-21页
    2.5 植物对硒的吸收代谢机理第21页
        2.5.1 植物对硒的吸收第21页
        2.5.2 硒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第21页
    2.6 植物体内的硒分析形态研究现状第21-22页
    2.7 生物样品中硒的测定方法研究现状第22-27页
第3章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幼苗硒含量的影响第27-3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3.1.1 供试土壤与植物第27-28页
        3.1.2 盆栽试验处理第28页
        3.1.3 样品制备第28-29页
        3.1.4 样品硒含量的测定第2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3.2.1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硒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3.2.2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硒含量的增硒效果第30-31页
        3.2.3 土壤施硒的施硒效果第31页
        3.2.4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第31-32页
    3.3 讨论第32-33页
    3.4 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分布第34-41页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34-36页
        4.1.1 样品采集第34-35页
        4.1.2 样品制备第35-36页
    4.2 结果分析第36-38页
        4.2.1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第36-37页
        4.2.2 恩施野生川续断各部位硒的分布第37页
        4.2.3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关系第37-38页
        4.2.4 恩施野生川续断对土壤硒的生物富集系数第38页
    4.3 讨论第38-40页
    4.4 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第41-4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5.2.1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第42-43页
        5.2.2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第43-44页
        5.2.3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关系第44-45页
        5.2.4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关系第45-46页
        5.2.5 川续断硒含量与总氮含量的关系第46-47页
        5.2.6 川续断硒含量与总磷含量的关系第47页
    5.3 小结第47-48页
第6章 恩施川续断生长土壤中的硒含量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第48-54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4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6.2.1 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的关系第48页
        6.2.2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第48-49页
        6.2.3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碱解氮的关系第49页
        6.2.4 川续断土壤硒与土壤硝态氮的关系第49-50页
        6.2.5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铵态氮的关系第50页
        6.2.6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总氮的关系第50-51页
        6.2.7 川续断土壤硒与土壤总磷的关系第51页
        6.2.8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速效钾的关系第51-52页
    6.3 讨论第52-53页
    6.4 小结第53-5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7.1 全文结论第54-55页
    7.2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素计量比对稻田土壤碳周转的影响与调控特征
下一篇:基于移动GIS的农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