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

广州南沙水网乡村植物景观风貌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第19-24页
        1.3.1 国内外乡村居住空间绿化的研究与实践第19-20页
        1.3.2 国内外乡村植物景观风貌的研究第20-24页
    1.4 问题与趋势第24-25页
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的经典案例第25-32页
    2.1 合理完善的规划建设——美国乡村小镇第25-26页
    2.2 开阔的自然生态景观——奥地利哈尔斯塔特小镇第26-28页
    2.3 精致的庭院植物景观——日式山水庭院第28-29页
    2.4 独具水网特色的江南水乡——周庄古镇第29-30页
    2.5 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32-36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2页
    3.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3.2.1 乡村植物景观基本特征研究第32-33页
        3.2.2 乡村植物景观的空间特征研究第33页
        3.2.3 乡村植物景观的文化特征研究第33页
        3.2.4 南沙水网区乡村植物景观的优化策略第33页
    3.3 研究方法第33-35页
    3.4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四章 南沙水网乡村植物景观基本特征第36-50页
    4.1 植物种类及数量特征第36-41页
    4.2 植物面积特征第41-42页
    4.3 植物分布特征第42-48页
        4.3.1 水平分布第42-46页
        4.3.2 垂直分布第46-48页
    4.4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南沙水网乡村植物景观空间特征第50-119页
    5.1 滨河植物景观第50-79页
        5.1.1 三涌第50-57页
        5.1.2 七涌第57-61页
        5.1.3 十一涌第61-67页
        5.1.4 十四涌第67-72页
        5.1.5 滨河植物景观梯度变化特征第72-79页
    5.2 街道植物景观第79-89页
        5.2.1 不同类型街道植物景观基本特征第80-87页
        5.2.2 街道植物景观梯度变化特征第87-89页
    5.3 庭院植物景观第89-101页
        5.3.1 不同类型庭院植物景观基本特征第90-100页
        5.3.2 庭院植物景观梯度变化特征第100-101页
    5.4 水塘植物景观第101-104页
    5.5 公共空间景观第104-117页
        5.5.1 公共空间景观类型及数量第104-106页
        5.5.2 公共空间景观分布位置及组成特征第106-117页
    5.6 小结第117-119页
第六章 南沙水网乡村植物景观文化特征第119-132页
    6.1 乡村植物景观基本文化特性第119-121页
    6.2 典型南沙乡村植物文化分析第121-125页
        6.2.1 从植物生态价值分析植物文化内涵第121-122页
        6.2.2 从植物经济价值分析植物文化内涵第122-124页
        6.2.3 从植物社会价值分析植物文化内涵第124-125页
    6.3 不同景观空间类型植物人文景观第125-131页
        6.3.1 庭院内部空间植物人文景观第125-128页
        6.3.2 庭院外部空间植物人文景观第128-131页
    6.4 小结第131-132页
第七章 南沙水网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优化策略第132-150页
    7.1 水网乡村植物景观优化建设依据第132-133页
    7.2 水网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第133-137页
        7.2.1 不同用地类型植物景观建设问题第133-135页
        7.2.2 不同空间类型植物景观建设问题第135-137页
    7.3 具体优化策略第137-148页
        7.3.1 滨河空间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138-141页
        7.3.2 街道空间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141-143页
        7.3.3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143-144页
        7.3.4 水塘空间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144-145页
        7.3.5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145-148页
    7.4 小结第148-150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50-153页
    8.1 结论第150-152页
    8.2 讨论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7页
附录第157-16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老街区中的建筑细部形态研究--以大连东关街为例
下一篇:建筑空间层级解析及其建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