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业水资源 | 第20页 |
2.1.2 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 | 第20-21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1-23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国内外相关生态补偿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5-31页 |
3.1 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 第25-27页 |
3.1.1 流域生态补偿经验 | 第25页 |
3.1.2 森林生态补偿经验 | 第25-26页 |
3.1.3 农业生态补偿经验 | 第26-27页 |
3.1.4 矿产生态补偿经验 | 第27页 |
3.1.5 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经验 | 第27页 |
3.2 国内生态补偿实践的经验 | 第27-29页 |
3.2.1 我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 第27-28页 |
3.2.2 北京-河北水源地生态补偿 | 第28页 |
3.2.3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异地开发生态补偿 | 第28-29页 |
3.3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对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启示 | 第29-30页 |
3.3.1 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与支持 | 第29页 |
3.3.2 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互为补充 | 第29页 |
3.3.3 重视监测与评估机制 | 第29-30页 |
3.3.4 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1-38页 |
4.1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现状 | 第31-35页 |
4.1.1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现状 | 第31页 |
4.1.2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31-34页 |
4.1.3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补偿现状 | 第34-35页 |
4.2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4.2.1 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4.2.2 利益相关者参与不充分 | 第35-36页 |
4.2.3 生态补偿标准偏低 | 第36页 |
4.2.4 缺乏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 第36页 |
4.2.5 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估机制 | 第36页 |
4.2.6 公共参与度不高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生态补偿涉及的主体及博弈关系分析 | 第38-47页 |
5.1 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 | 第38-39页 |
5.1.1 补偿涉及主体 | 第38页 |
5.1.2 补偿主客体界定 | 第38-39页 |
5.2 中央政府与粮食主产区政府间的博弈 | 第39-42页 |
5.2.1 博弈假设与参数 | 第39-40页 |
5.2.2 中央政府与粮食主产区政府收益函数 | 第40-41页 |
5.2.3 博弈分析 | 第41-42页 |
5.3 粮食主产区与粮食消费地政府间的博弈 | 第42-46页 |
5.3.1 博弈假设与参数 | 第42页 |
5.3.2 粮食主产区政府与消费地政府收益函数 | 第42-43页 |
5.3.3 博弈分析 | 第43-45页 |
5.3.4 粮食主产区与消费地政府间约束力协议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 第47-54页 |
6.1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原则 | 第47-48页 |
6.1.1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7页 |
6.1.2“生态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原则 | 第47页 |
6.1.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 | 第47-48页 |
6.1.4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原则 | 第48页 |
6.2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 第48-49页 |
6.2.1 生态补偿主体 | 第48页 |
6.2.2 生态补偿客体 | 第48-49页 |
6.3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补偿标准 | 第49-50页 |
6.3.1 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第49页 |
6.3.2 生态补偿标准分摊 | 第49-50页 |
6.4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方式 | 第50-51页 |
6.4.1 资金补偿 | 第50页 |
6.4.2 政策补偿 | 第50页 |
6.4.3 智力补偿 | 第50-51页 |
6.4.4 产业补偿 | 第51页 |
6.5 生态补偿资金的运用与监管 | 第51-52页 |
6.5.1 生态补偿资金的运用 | 第51-52页 |
6.5.2 生态补偿资金的监管 | 第52页 |
6.6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 第52-5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7 完善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7.1 完善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 | 第54页 |
7.2 构建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管理部门协作机制 | 第54-55页 |
7.3 强化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监督及评价力度 | 第55页 |
7.4 加强农业水资源保护科研支撑能力建设 | 第55页 |
7.5 建立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公共参与制度 | 第55-5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