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布局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2.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4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7页 |
| 2 用地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基础 | 第17-23页 |
| 2.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 2.1.1 城市土地规划理论 | 第17页 |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8页 |
| 2.1.4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8-19页 |
| 2.2 指标体系评价原则 | 第19-20页 |
| 2.2.1 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 | 第19-20页 |
| 2.2.2 动态性和适用性原则 | 第20页 |
| 2.2.3 针对性与比较性原则 | 第20页 |
| 2.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 2.3.1 叠加制图方法 | 第21页 |
| 2.3.2 多指标决策法 | 第21页 |
| 2.3.3 人工智能方法 | 第2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3 绥芬河市用地特征及用地选择影响分析 | 第23-33页 |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 3.1.1 区位概况 | 第23页 |
| 3.1.2 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 3.1.3 用地现状与评价范围 | 第24-25页 |
| 3.2 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25-26页 |
| 3.2.1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 3.2.2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3.3 用地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 3.3.1 地貌条件 | 第26-28页 |
| 3.3.2 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 3.3.3 水文条件 | 第29-30页 |
| 3.3.4 生态环境 | 第30页 |
| 3.3.5 区位条件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4 基于Arc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33-53页 |
| 4.1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构成 | 第33-34页 |
| 4.1.1 指标选取 | 第33页 |
| 4.1.2 体系构成 | 第33-34页 |
| 4.2 指标评价方法与权重确定 | 第34-36页 |
| 4.2.1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4页 |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6页 |
| 4.3 单项指标适宜性评价 | 第36-49页 |
| 4.3.1 高程评价 | 第36-37页 |
| 4.3.2 坡度评价 | 第37-39页 |
| 4.3.3 坡向评价 | 第39-41页 |
| 4.3.4 地质灾害评价 | 第41-44页 |
| 4.3.5 交通可达性评价 | 第44-46页 |
| 4.3.6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46-49页 |
| 4.4 综合加权适宜性评价 | 第49-51页 |
| 4.4.1 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49-50页 |
| 4.4.2 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50-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5 基于评价结果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 第53-77页 |
| 5.1 建设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 第53-59页 |
| 5.1.1 发展方向与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 5.1.2 主要用地布局分析 | 第55-58页 |
| 5.1.3 道路与绿地系统分析 | 第58-59页 |
| 5.2 “见缝插针”拓展空间 | 第59-63页 |
| 5.2.1 延伸主轴“鱼骨式”辐射 | 第60-61页 |
| 5.2.2 强化多功能兼容性核心 | 第61-63页 |
| 5.3 内外交通网络优化 | 第63-65页 |
| 5.3.1 内部提高等级、加强联通 | 第63-64页 |
| 5.3.2 外部发展环路、分离客货 | 第64-65页 |
| 5.4 主要用地布局调整 | 第65-73页 |
| 5.4.1 居住与服务设施用地整理 | 第66-70页 |
| 5.4.2 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疏解 | 第70-73页 |
| 5.5 绿网景观格局建设 | 第73-75页 |
| 5.5.1 利用绿廊分隔功能组团 | 第73-74页 |
| 5.5.2 点面结合联通景观格局 | 第74-75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录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