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改革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二、我国关于农信社改革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背景、改革历程与改革成效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背景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 第18-20页 |
一、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历史状况 | 第18-19页 |
(一) 合作制的确立 | 第18页 |
(二) 合作制确定的市场定位 | 第18页 |
(三) 合作制运行的历史进程 | 第18-19页 |
二、2003 年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 第19-20页 |
(一) 最初的改革 | 第19页 |
(二) 新时期改革的深化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 | 第20-24页 |
一、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 | 第20-22页 |
二、获得政府政策扶持 | 第22-23页 |
三、产权制度与监管机制改革取得进展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42页 |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 | 第27-33页 |
一、农信社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一) 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 第27-28页 |
(二) 缺乏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28页 |
(三) 信息交流系统不完善 | 第28-29页 |
(四) 监督评价与纠正缺乏力度 | 第29-30页 |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内控意识薄弱 | 第30-31页 |
(二) 产权制度不科学 | 第31-32页 |
(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 第32页 |
(四) 缺乏对员工的激励机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 | 第33-37页 |
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 第33-35页 |
(一) 业务种类简单 | 第34页 |
(二) 业务营业收入少 | 第34-35页 |
二、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 第35-37页 |
(一) 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35页 |
(二) 历史包袱化解不彻底 | 第35页 |
(三) 电子化水平落后 | 第35-36页 |
(四) 设施投入不足 | 第36页 |
(五) 缺少专业人才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7-42页 |
一、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 | 第37-39页 |
二、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一) 内部因素 | 第39-40页 |
(二) 外部因素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建议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 | 第42-46页 |
一、构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 | 第42-46页 |
(一) 组织控制 | 第43页 |
(二) 程序控制 | 第43页 |
(三) 预算控制 | 第43-44页 |
(四) 授权控制 | 第44页 |
(五) 会计系统控制 | 第44-45页 |
(六) 风险防范控制 | 第45页 |
(七) 监督控制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加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 | 第46-49页 |
一、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 第46-49页 |
(一)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 第46-47页 |
(二) 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 第47页 |
(三) 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 第47-48页 |
(四) 强化营销、强化内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 | 第49-53页 |
一、解决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一) 引进民有资本投资者 | 第51页 |
(二) 因地制宜,实行不同模式的产权制度 | 第51-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