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2-21页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第12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12页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2-14页 |
1.3.1 实验用主要试剂 | 第12-13页 |
1.3.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第13页 |
1.3.3 实验用主要器械及材料 | 第13-14页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4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1.5.1 慢性盆腔炎模型建造 | 第14-15页 |
1.5.2 干预方法及取材 | 第15-16页 |
1.6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16-21页 |
1.6.1 大鼠子宫组织的炎症肿胀程度 | 第16页 |
1.6.2 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性激素的水平 | 第16-17页 |
1.6.3 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17-18页 |
1.6.4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 的含量 | 第18-20页 |
1.6.5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 的表达 | 第20页 |
1.6.6 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计算机定量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7 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2.1 各组一般情况 | 第21页 |
2.2 治疗后各组大鼠子宫炎症肿胀程度 | 第21-22页 |
2.3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中生殖激素变化 | 第22-23页 |
2.4 治疗后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23-24页 |
2.4.1 肉眼观察 | 第23页 |
2.4.2 显微镜观察 | 第23-24页 |
2.5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IL-10 的含量 | 第24-25页 |
2.6 治疗后各组大鼠子宫组织MMP-2 的表达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47页 |
1. 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1.1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 第26-27页 |
1.2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治疗 | 第27-30页 |
1.3 壮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第30-32页 |
2 关于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2.1 造模方法探索及体会 | 第32-34页 |
2.1.1 异物置入诱发的模型 | 第32页 |
2.1.2 化学性致炎试剂 | 第32-33页 |
2.1.3 单纯菌液造模 | 第33页 |
2.1.4 机械损伤+混合菌液造模 | 第33-34页 |
2.2 造模后模型成功时间及评价 | 第34页 |
3 抗炎症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对慢性炎症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 白介素-10 | 第34-35页 |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35-36页 |
4 慢性炎症与生殖激素的关系 | 第36-37页 |
5 壮医匹绸方的方药组方及功效 | 第37-45页 |
5.1 方药组成 | 第37-38页 |
5.2 主要药物的功效主治 | 第38-39页 |
5.3 壮医匹绸方方的功效及特点 | 第39-40页 |
5.4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0-45页 |
6 壮医匹绸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45-47页 |
6.1 壮医匹绸方对CPID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第45页 |
6.2 壮医匹绸方对C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肿胀度的影响 | 第45页 |
6.3 壮医匹绸方对大鼠生殖激素E_2、P的影响 | 第45-46页 |
6.4 壮医匹绸方对大鼠血清IL-10 及子宫组织MMP-2 的影响 | 第46-47页 |
7 展望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图 | 第55-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第57-58页 |
慢性盆腔炎民族医药临床研究概况(综述) | 第5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