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区与垦区生产方式比较研究--以黑龙江省富村和双宝农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三、概念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 (一)生产方式 | 第14页 |
| (二)传统农区 | 第14-15页 |
| (三)垦区 | 第15页 |
| 四、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二)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三)论文框架 | 第16页 |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第16-19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研究过程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田野工作地点及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7页 |
| 第一节 田野工作地点概况 | 第19-23页 |
| 一、富村概况 | 第19-21页 |
| 二、双宝农场概况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6页 |
| 一、中国传统农区概况 | 第23-24页 |
| 二、中国垦区概况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传统农区生产方式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传统农区生产方式的变迁 | 第27-29页 |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方式 | 第27页 |
|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生产方式 | 第27-28页 |
| 三、市场经济体系建成后的生产方式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传统农区的生产形式 | 第29-32页 |
| 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第29-30页 |
| 二、互助生产 | 第30-31页 |
| 三、自治组织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传统农区生产方式的危机 | 第32-34页 |
| 一、资源分散 | 第32-33页 |
| 二、生产对象趋同化 | 第33-34页 |
| 三、科技含量低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垦区生产方式 | 第36-43页 |
| 第一节 垦区生产方式的形成背景 | 第36-38页 |
| 一、生产建设兵团 | 第36-37页 |
| 二、农垦集团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垦区的生产形式 | 第38-40页 |
| 一、国营与个体结合 | 第38页 |
| 二、集约化生产 | 第38-39页 |
| 三、产业化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垦区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一、生产资源封闭 | 第40-41页 |
| 二、规范失效 | 第41页 |
| 三、制度性损失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传统农区与垦区生产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43-51页 |
| 第一节 传统农区与垦区制度的比较 | 第43-45页 |
| 一、统分结合与垂直领导 | 第43-44页 |
| 二、集体所有与国家所有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传统农区与垦区生产管理的比较 | 第45-47页 |
| 一、自主性与规范性 | 第45-46页 |
|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传统农区与垦区生产形式的比较 | 第47-48页 |
| 一、个体经营与集约化 | 第47页 |
| 二、单一生产与产业化 | 第47-48页 |
| 第四节 传统农区与垦区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的比较 | 第48-50页 |
| 一、跳跃式变革与稳定发展 | 第48-49页 |
| 二、专业合作与“场”、“区”共建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