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拟力法的基础隔震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易损性分析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7-8页 |
| 1.2 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2.1 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1.2.2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3 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4 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拟力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1 拟力法理论概述 | 第11-12页 |
| 1.3.2 拟力法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2 基础隔震结构的拟力法能量方程的建立 | 第14-20页 |
| 2.1 拟力法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2.2 基于拟力法的动力分析 | 第15-16页 |
| 2.3 基于拟力法的能量分析 | 第16-17页 |
| 2.4 基础隔震结构的拟力法能量方程的建立 | 第17-1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基于拟力法的基础隔震结构动力非线性分析 | 第20-37页 |
| 3.1 隔震支座介绍 | 第20-23页 |
| 3.1.1 常用隔震支座的构造和性能 | 第20-21页 |
| 3.1.2 铅芯橡胶支座理论 | 第21-23页 |
| 3.2 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23-32页 |
| 3.2.1 结构模型 | 第23-25页 |
| 3.2.2 SAP2000软件建模 | 第25页 |
| 3.2.3 抗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自振周期对比 | 第25-26页 |
| 3.2.4 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26-32页 |
| 3.3 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分析 | 第32-36页 |
| 3.3.1 隔震结构和抗震结构能量分析与对比 | 第32-34页 |
| 3.3.2 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能量分析 | 第34-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 第37-46页 |
| 4.1 隔震结构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38-40页 |
| 4.1.1 地震风险水平和性能水平 | 第38-39页 |
| 4.1.2 性能指标的选取和量化 | 第39-40页 |
| 4.2 等高等跨钢结构设计 | 第40-42页 |
| 4.2.1 性能设防目标的确定 | 第40页 |
| 4.2.2 上部结构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估 | 第40-42页 |
| 4.2.3 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性能目标评估 | 第42页 |
| 4.3 等高不等跨钢结构设计 | 第42-45页 |
| 4.3.1 性能设防目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 4.3.2 上部结构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估 | 第43-44页 |
| 4.3.3 隔震层设计和隔震结构性能目标评估 | 第44-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46-58页 |
| 5.1 损伤指标的建立 | 第46-48页 |
| 5.1.1 基于变形的损伤指标 | 第47页 |
| 5.1.2 基于隔震层塑性耗能的损伤指标 | 第47-48页 |
| 5.2 地震波选取 | 第48-49页 |
| 5.3 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49-57页 |
| 5.3.1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非线性分析 | 第49-51页 |
| 5.3.2 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51-5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8页 |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