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糖尿病概述及形势 | 第8页 |
1.2 胰腺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 第8-9页 |
1.3 葡萄糖毒性 | 第9-10页 |
1.4 微流控芯片技术概述 | 第10-13页 |
1.4.1 微流控芯片技术简介及发展 | 第10-11页 |
1.4.2 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简介 | 第11-12页 |
1.4.3 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 | 第12-13页 |
1.5 3D细胞培养技术 | 第13-14页 |
1.6 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吡嗪 | 第14-1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5-28页 |
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 第15-20页 |
2.1.1 用于微流控芯片制作的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15-16页 |
2.1.2 用于细胞培养的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16-18页 |
2.1.3 用于芯片运行及检测的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18-20页 |
2.2 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制作及浓度梯度分布测试 | 第20-21页 |
2.2.1 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阳模的制作 | 第20-21页 |
2.2.2 PDMS基片的制作 | 第21页 |
2.2.3 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浓度梯度分布测试 | 第21页 |
2.3 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培养 | 第21-23页 |
2.3.1 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2.3.2 细胞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2.4 高糖诱导二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模型构建 | 第23-25页 |
2.4.1 绘制96孔板中不同细胞密度的生长曲线 | 第23页 |
2.4.2 葡萄糖造模浓度及时间的筛选 | 第23-25页 |
2.5 高糖诱导三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芯片模型构建 | 第25-27页 |
2.5.1 芯片搭建 | 第25-26页 |
2.5.2 葡萄糖造模浓度及时间的筛选 | 第26-27页 |
2.6 微流控高糖诱导三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芯片模型的应用 | 第27-28页 |
2.6.1 格列吡嗪活性模拟初筛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9页 |
3.1 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设计与浓度梯度的分布测试 | 第28-34页 |
3.1.1 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初步设计 | 第28-29页 |
3.1.2 初步设计的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浓度梯度分布测试 | 第29-30页 |
3.1.3 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优化设计 | 第30页 |
3.1.4 优化设计的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浓度梯度分布测试 | 第30-33页 |
3.1.5 高通量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的搭建 | 第33-34页 |
3.2 高糖诱导二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模型构建 | 第34-41页 |
3.2.1 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表征 | 第34页 |
3.2.2 96 孔板中不同密度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的生长曲线 | 第34-35页 |
3.2.3 葡萄糖造模浓度及造模时间的筛选 | 第35-41页 |
3.3 高糖诱导三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芯片模型构建 | 第41-46页 |
3.3.1 三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表征 | 第41页 |
3.3.2 葡萄糖造模浓度及造模时间的筛选 | 第41-46页 |
3.4 微流控高糖诱导三维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损伤芯片模型的应用 | 第46-49页 |
3.4.1 格列吡嗪活性模拟初筛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