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治安执法概述 | 第12-14页 |
1.1 治安执法的概念与范围 | 第12页 |
1.1.1 治安执法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治安执法的范围 | 第12页 |
1.2 治安执法的特征 | 第12-13页 |
1.3 治安执法的宗旨 | 第13-14页 |
2 公民权益概述 | 第14-17页 |
2.1 公民权益的涵义 | 第14页 |
2.2 公民权益的内容 | 第14-15页 |
2.3 公民权益保障的价值内涵 | 第15-17页 |
3 我国治安执法中公民权益保障的现状 | 第17-25页 |
3.1 我国公民权益保障的进步状况 | 第18-19页 |
3.1.1 依法行政的理念被接受并付诸实践 | 第18页 |
3.1.2 治安执法活动的方式日趋公开化、透明化 | 第18页 |
3.1.3 建立公安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 | 第18页 |
3.1.4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 第18-19页 |
3.2 我国公民权益保障存在的缺陷 | 第19-25页 |
3.2.1 治安执法中滥用强制手段,不注重引导和教育 | 第21页 |
3.2.2 治安执法中侵犯私权,粗暴执法 | 第21页 |
3.2.3 滥用自由裁量权 | 第21-23页 |
3.2.4 治安案件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无违法行为推定原则尚未彻底建立 | 第23页 |
3.2.5 治安执法中公民不享有沉默权 | 第23页 |
3.2.6 公民在治安执法中获得律师帮助不足 | 第23-24页 |
3.2.7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缺陷 | 第24页 |
3.2.8 治安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 第24-25页 |
4 治安执法中侵犯公民权益的原因 | 第25-27页 |
4.1 治安执法体制问题 | 第25页 |
4.2 治安执法法律问题 | 第25页 |
4.3 治安执法主体素质问题 | 第25-27页 |
4.3.1 未完整建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 第25-26页 |
4.3.2 从警待遇低,易助长执法腐败 | 第26页 |
4.3.3 执法规范培训未形成体系,执法水平不一 | 第26-27页 |
5 完善公民权益保障的重要途径 | 第27-37页 |
5.1 公民权益的保障机制 | 第27-28页 |
5.1.1 转变执法理念,正确看待维护公民权益与治安执法关系问题 | 第27页 |
5.1.2 明确治安执法中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问题 | 第27页 |
5.1.3 坚持引导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28页 |
5.2 治安执法主体的约束、监督和教育机制 | 第28-31页 |
5.2.1 控制治安传唤权的使用 | 第28页 |
5.2.2 规范保证金的运用 | 第28-29页 |
5.2.3 在治安执法中坚持严格、公正、文明 | 第29页 |
5.2.4 应当限制媒体介入治安执法中来 | 第29-30页 |
5.2.5 严格治安执法责任,推行执法过错追究制 | 第30页 |
5.2.6 完善治安执法监督制,提高公众参与率 | 第30页 |
5.2.7 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治安执法人员素质 | 第30-31页 |
5.3 治安执法行为的程序规范化机制 | 第31-33页 |
5.3.1 设置规范的治安执法程序 | 第31页 |
5.3.2 在治安执法中确立完备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1-32页 |
5.3.3 严格落实公民告知程序、通知其家属的义务,保障知情权 | 第32-33页 |
5.3.4 完善治安执法回避制度 | 第33页 |
5.3.5 推行治安执法程序公开制度,提高阳光执法公信力 | 第33页 |
5.4 法律、法规、自由裁量的适度机制 | 第33-34页 |
5.4.1 精确法言法语,完善治安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5.4.2 严格遵守法定时限 | 第34页 |
5.4.3 严格限制治安执法自由裁量权 | 第34页 |
5.5 公民权益救济的便利机制 | 第34-37页 |
5.5.1 明确听证程序,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权益不受侵犯 | 第34-35页 |
5.5.2 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 | 第35页 |
5.5.3 完善公民权利救济制度 | 第35-36页 |
5.5.4 推行治安执法律师在场制度 | 第36页 |
5.5.5 推广法律宣传活动,引导公民用合法形式来维护合法权益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