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建筑论文

基于现代建筑七项原则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现代性分析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现代化”与文化彷徨第8页
        1.1.2 建筑与园林第8-9页
        1.1.3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质与价值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2.1 古代文献第10页
        1.2.2 近现代文献第10-11页
        1.2.3 近期研究第11-12页
        1.2.4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4页
        1.2.5 小结第14页
    1.3 选题的确立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5 概念释义第15-16页
        1.5.1 园林建筑第15页
        1.5.2 现代建筑第15-16页
        1.5.3 现代性第16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16-19页
        1.6.1 研究内容第16页
        1.6.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6.3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2章 现代建筑原则探讨第19-23页
    2.1 现代建筑理论的构建第19-20页
        2.1.1 流变的“现代”议程第19页
        2.1.2 代表性“现代建筑”理论第19-20页
    2.2 何以“现代建筑七项原则”第20-23页
        2.2.1 布鲁诺·赛维第20-21页
        2.2.2 《现代建筑语言》第21-22页
        2.2.3 现代建筑七项原则第22-23页
第3章 七项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创作精神的对比分析第23-64页
    3.1 方法论(功能性)原则第23-30页
        3.1.1 释义第23页
        3.1.2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功能性原则”第23-28页
        3.1.3 中西对比:“如何做这个框子”与“框什么”第28-30页
    3.2 非对称性和不平行性原则第30-36页
        3.2.1 释义第30页
        3.2.2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非对称性原则”第30-35页
        3.2.3 中西对比:多层三维平面与随形制器第35-36页
    3.3 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原则第36-41页
        3.3.1 释义第36-37页
        3.3.2 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反透视原则第37-40页
        3.3.3 中西对比:写实与写意第40-41页
    3.4 四维分解法原则第41-43页
        3.4.1 释义第41页
        3.4.2 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四维分解第41-42页
        3.4.3 中西对比:间与幢第42-43页
    3.5 悬挑、薄膜和薄壳结构原则第43-48页
        3.5.1 释义第43页
        3.5.2 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结构原则第43-46页
        3.5.3 中西对比:木框架与石砌第46-48页
    3.6 时空连续原则第48-55页
        3.6.1 释义第48-49页
        3.6.2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时空连续第49-54页
        3.6.3 中西对比:实与空第54-55页
    3.7 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第55-63页
        3.7.1 释义第55页
        3.7.2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组合原则第55-61页
        3.7.3 中西对比:欧式几何与师法自然第61-63页
    3.8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案例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现代性的表达第64-82页
    4.1.东西方的汇合第64-72页
        4.1.1 巴塞罗那德国馆与留园古木交柯第64-70页
        4.1.2 范斯沃斯住宅与四面厅第70-72页
    4.2 与古为新第72-80页
        4.2.1 红砖美术馆与清水会馆第72-75页
        4.2.2 观器十品与西江2号园第75-77页
        4.2.3 水岸山居第77-79页
        4.2.4 山水城市第79-80页
    4.3 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结论与反思第82-86页
    5.1 结论第82-83页
    5.2 反思第83-86页
        5.1.1 “异端建筑”来自哪儿?第83-84页
        5.1.2 “现代”还是“古典”?第84-85页
        5.1.3 相传为统,砥砺前行第85-86页
关于论文研究方法与意义的再答疑第86-87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ABSTRACT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周口地区道教宫观园林空间研究
下一篇: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循环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