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波管阴极的显微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行波管及阴极 | 第11-16页 |
·微分析技术 | 第16-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本文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二次电子成分像研究 | 第21-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 第21-23页 |
·仪器构造 | 第21-22页 |
·成像信号 | 第22页 |
·二次电子像和背散射电子像的衬度 | 第22-23页 |
·实验 | 第23-24页 |
·样品及仪器工作条件 | 第23页 |
·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6页 |
·二次电子成分衬度在阴极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阴极基底的工艺对比分析 | 第29-40页 |
·阴极基底表面微结构对阴极发射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工序流程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原料钨粉的检验 | 第31-33页 |
·还原对原料的影响 | 第33-35页 |
·还原对钨粉压制的影响 | 第35-37页 |
·基底表面孔隙率的选定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环境气氛对阴极表面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 第40-55页 |
·高真空下阴极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40-45页 |
·正常寿命耗尽的阴极表面研究 | 第40-43页 |
·通断实验后阴极微区分析 | 第43-45页 |
·环境氛围导致的阴极表面微观结构改变研究 | 第45-54页 |
·阴极表面小黑斑的研究 | 第45-48页 |
·阴极发射电流跌落式下降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阴极表面污染物原因分析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与阴极有关的失效分析案例 | 第55-62页 |
·退火炉内壁白色沉积物的电子显微研究 | 第55-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产生白色沉积物的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阴极发射电流下降的失效分析 | 第59-61页 |
·样品描述 | 第59页 |
·样品分析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