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探讨--以溧阳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规划、建设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1. 有关乡村园林景观的研究 | 第13-15页 |
2.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 | 第15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4.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正文 | 第18-104页 |
1. 乡村园林景观的基本概念 | 第18-35页 |
1.1 乡村的概念 | 第18-27页 |
1.1.1 生态学层面的乡村定义 | 第18-20页 |
1.1.2 社会文化层面的乡村定义 | 第20-22页 |
1.1.3 景观学的乡村园林研究 | 第22-23页 |
1.1.4 乡村园林的土地利用规划 | 第23-27页 |
1.2 乡村园林景观的范畴 | 第27-30页 |
1.2.1 乡村园林景观的表征 | 第27-28页 |
1.2.2 乡村园林景观的内涵 | 第28-30页 |
1.3 城市景观园林与乡村园林景观 | 第30-35页 |
1.3.1 城市景观园林 | 第30-33页 |
1.3.2 乡村园林景观 | 第33-34页 |
1.3.3 两者的差异 | 第34-35页 |
2. 乡村园林景观的发展 | 第35-48页 |
2.1 乡村景观 | 第35页 |
2.2 中外乡村景观研究发展 | 第35-41页 |
2.2.1 西方乡村景观研究 | 第35-38页 |
2.2.2 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研究 | 第38-40页 |
2.2.3 我国乡村园林景观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2.3 乡村园林景观的历史变迁 | 第41-44页 |
2.3.1 几种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园林景观 | 第41-44页 |
2.3.2 城市化对乡村园林景观的影响 | 第44页 |
2.4 当前我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时代机缘 | 第44-48页 |
2.4.1 城乡一体化进程 | 第44-45页 |
2.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45-46页 |
2.4.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 第46-48页 |
3. 乡村园林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对策 | 第48-55页 |
3.1 乡村园林景观评价 | 第48-51页 |
3.1.1 评价体系、标准与方法 | 第48-50页 |
3.1.2 主要评价要素 | 第50-51页 |
3.2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 第51-55页 |
3.2.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51-52页 |
3.2.2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策要点 | 第52-55页 |
4. 溧阳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三个村庄规划整治、建设 | 第55-97页 |
4.1 桂林村整治规划建设 | 第55-65页 |
4.2 李家园村村庄调整规划建设 | 第65-78页 |
4.3 水西村村庄调整规划建设 | 第78-92页 |
4.4 三个村庄园林景观建设对比 | 第92-97页 |
4.4.1 基础条件 | 第92-93页 |
4.4.2 规划要求 | 第93-95页 |
4.4.3 村庄建设效果 | 第95-96页 |
4.4.4 村庄园林景观综合评价 | 第96-97页 |
5.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的提出 | 第97-102页 |
5.1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要与农村生产相结合 | 第97页 |
5.2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要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 | 第97-98页 |
5.3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三种模式 | 第98-102页 |
5.3.1 山水生态型 | 第99页 |
5.3.2 园林社区型 | 第99-100页 |
5.3.3 村镇景观型 | 第100-102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结论 | 第102页 |
6.2 存在一些局限与问题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