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EPS 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来源 | 第14页 |
1.2.2 生理作用 | 第14-16页 |
1.2.3 纯化提取方法 | 第16-18页 |
1.2.4 化学组成及结构 | 第18-21页 |
1.2.5 生产EPS 的环境影响因素 | 第21-26页 |
1.3 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26-36页 |
1.3.1 生物吸附剂 | 第27-29页 |
1.3.2 生物吸附机理 | 第29-32页 |
1.3.3 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1.3.4 动力学研究 | 第34-35页 |
1.3.5 吸附平衡模型 | 第35-36页 |
1.4 微生物絮凝剂 | 第36-40页 |
1.4.1 絮凝机理 | 第36-38页 |
1.4.2 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 | 第38-40页 |
1.5 本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1.5.1 问题的提出 | 第4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2页 |
第二章 产EPS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52-67页 |
2.1 引言 | 第52页 |
2.2 仪器及材料 | 第52-53页 |
2.2.1 仪器 | 第52页 |
2.2.2 菌种来源 | 第52页 |
2.2.3 培养基 | 第52-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2.3.1 菌种的筛选 | 第53-54页 |
2.3.2 絮凝活性的测量 | 第54页 |
2.3.3 总DNA 的提取 | 第54-55页 |
2.3.4 DNA 纯化 | 第55-56页 |
2.3.5 总DNA 的PCR 技术 | 第56页 |
2.3.6 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2.3.7 菌株生长量的测定 | 第57页 |
2.3.8 电镜扫描 | 第57页 |
2.3.9 胞囊多聚物的提取 | 第5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2.4.1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57-58页 |
2.4.2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58-60页 |
2.4.3 生理生化实验 | 第60-61页 |
2.4.4 部分16S rDNA 的测序结果 | 第61页 |
2.4.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1-63页 |
2.4.6 EPS 分布研究 | 第63-64页 |
2.4.7 生长曲线 | 第64页 |
2.5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三章 F19 生产EPS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7-88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材料及方法 | 第67-72页 |
3.2.1 仪器 | 第67页 |
3.2.2 优化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3.2.3 EPS 的测定 | 第68-69页 |
3.2.4 单因子优化实验 | 第69页 |
3.2.5 Plackett-Burman 法(PB 法) | 第69-70页 |
3.2.6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第70-71页 |
3.2.7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3.2.8 模型拟合和验证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5页 |
3.3.1 发酵条件的单因子实验 | 第72-76页 |
3.3.2 Plackett-Burman 实验 | 第76-78页 |
3.3.3 最陡爬坡试验 | 第78页 |
3.3.4 中心组合设计 | 第78-82页 |
3.3.5 响应曲面分析 | 第82-84页 |
3.3.6 验证试验 | 第84-85页 |
3.4 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四章 EPS 的性质与结构分析 | 第88-103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2页 |
4.2.1 仪器 | 第88页 |
4.2.2 EPS 的纯化 | 第88页 |
4.2.3 物理性质分析 | 第88-89页 |
4.2.4 EPS 的结构分析 | 第89-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99页 |
4.3.1 提取与纯化 | 第92-93页 |
4.3.2 物理性质 | 第93-96页 |
4.3.3 组成分析 | 第96-99页 |
4.3.4 官能团分析 | 第99页 |
4.4 小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EPS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特性与机理研究 | 第103-126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5.2.1 仪器 | 第103页 |
5.2.2 金属离子吸附实验的方法 | 第103-104页 |
5.2.3 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104页 |
5.2.4 EPS 吸附金属机理实验 | 第104-10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1页 |
5.3.1 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05-110页 |
5.3.2 吸附平衡 | 第110-114页 |
5.3.3 吸附动力学 | 第114-115页 |
5.3.4 吸附金属离子的机理分析 | 第115-121页 |
5.4 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EPS 絮凝性能的研究 | 第126-136页 |
6.1 引言 | 第126页 |
6.2 材料及方法 | 第126-127页 |
6.2.1 仪器 | 第126页 |
6.2.2 活性炭和粉煤灰的预处理 | 第126页 |
6.2.3 絮凝率的测定 | 第126页 |
6.2.4 絮凝稳定性分析 | 第126-12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3页 |
6.3.1 pH 值的影响 | 第127页 |
6.3.2 絮凝剂浓度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6.3.3 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6.3.4 絮凝稳定性 | 第131-132页 |
6.3.5 絮凝机理 | 第132-133页 |
6.4 小结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7.1 结论 | 第136-137页 |
7.2 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7.3 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