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导论 | 第7-12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1.3 论文结构 | 第1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2页 |
| 2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2-23页 |
| 2.1 虚拟资本的内涵及形成 | 第12-16页 |
| 2.1.1 虚拟资本的内涵 | 第12-13页 |
| 2.1.2 虚拟资本的形成 | 第13-16页 |
| 2.2 虚拟资本的形式 | 第16-18页 |
| 2.2.1 虚拟资本的第一种形式 | 第17-18页 |
| 2.2.2 虚拟资本的第二种形式 | 第18页 |
| 2.3 虚拟资本的特点 | 第18-20页 |
| 2.3.1 虚拟性 | 第19页 |
| 2.3.2 独立性 | 第19页 |
| 2.3.3 投机性 | 第19-20页 |
| 2.3.4 价格回归性 | 第20页 |
| 2.4 虚拟资本的作用 | 第20-23页 |
| 2.4.1 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 | 第20-21页 |
| 2.4.2 虚拟资本的消极作用 | 第21-23页 |
| 3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价值 | 第23-40页 |
| 3.1 马克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23-29页 |
| 3.1.1 为界定虚拟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3.1.2 丰富了马克思信用理论 | 第26-29页 |
| 3.2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29-39页 |
| 3.2.1 指导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 第29-35页 |
| 3.2.2 在新经济背景下,对预防国际金融危机具有指导作用 | 第35-39页 |
| 3.3 科学对待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