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组成方面 | 第12-13页 |
1.2.2 性质方面 | 第13-16页 |
1.2.3 应用方面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9-30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19-20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20-22页 |
2.2.1 原料配方设计 | 第20页 |
2.2.2 样品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20-21页 |
2.2.3 基础玻璃(未掺杂)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玻璃陶瓷(未掺杂)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5 玻璃陶瓷(掺杂)的制备 | 第22页 |
2.3 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2-2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页 |
2.3.3 差热、热重(DTA/TG) | 第23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23页 |
2.3.5 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a) | 第23-24页 |
2.3.6 透光率测试 | 第24页 |
2.3.7 荧光光谱 | 第24页 |
2.3.8 样品密度测量 | 第24页 |
2.3.9 稀土离子浓度计算 | 第24-25页 |
2.4 稀土离子光谱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25-29页 |
2.4.1 J-O理论 | 第25-26页 |
2.4.2 McCumber理论 | 第26-27页 |
2.4.3 Fuchtbauer-Ladenburg(F-L)方程 | 第27页 |
2.4.4 增益系数 | 第27页 |
2.4.5 吸收截面与发射截面 | 第27-28页 |
2.4.6 析晶动力学方程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析晶特性研究 | 第30-57页 |
3.1 SiO_2-Al_2O_3-Na_2O-CaF_2系氟氧基础玻璃的形成能力 | 第30-35页 |
3.1.1 SiO_2/A1_2O_3含量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Al_2O_3/CaF_2含量对氟氧化物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3 Na_2O/CaF_2含量对氟氧化物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 基础玻璃成型过程温度场Abaqus有限元分析 | 第35-42页 |
3.2.1 Abaqus有限元分析结果讨论 | 第36-38页 |
3.2.2 冷却速率对玻璃陶瓷析出相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3 冷却速率对玻璃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氟氧化物玻璃的析晶动力学分析 | 第42-45页 |
3.4 热处理制度对玻璃陶瓷透光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 热处理制度对玻璃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47-51页 |
3.5.1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试样的XRD分析 | 第47-48页 |
3.5.2 不同热处理时间下样品的XRD分析 | 第48-50页 |
3.5.3 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样品的SEM分析 | 第50-51页 |
3.6 Pr~(3+)和Pr~(3+)-Yb~(3+)掺杂对玻璃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51-56页 |
3.6.1 Pr~(3+)掺杂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2 不同Yb~(3+)掺杂浓度下试样的XRD分析 | 第52-54页 |
3.6.3 不同Yb~(3+)掺杂浓度下试样的SEM分析 | 第54-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稀土离子(Pr~(3+)-Yb~(3+))掺杂氟氧玻璃陶瓷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57-70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Yb~(3+)浓度对玻璃陶瓷光谱特性的影响 | 第58-69页 |
4.2.1 吸收光谱及Judd-Ofelt理论分析 | 第58-62页 |
4.2.2 光致发光性能 | 第62-64页 |
4.2.3 受激发射截面及增益系数 | 第64-65页 |
4.2.4 能量传递机理分析及计算 | 第65-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