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机构和团体论文

分散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研究——北京实证分析

1. 前言第7-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7-11页
        1.1.1 企业逐渐注重研发能力的培养和研发机构的设置第7-8页
        1.1.2 研发机构和分散研发机构的定义第8页
        1.1.3 大企业分散化设立研发机构的趋势第8-10页
        1.1.4 研发机构在区位形成集聚的现象第10-11页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框架第11-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11页
        1.2.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3 本文的创新点和要点第12页
        1.2.4 论文的框架与各个章节的重点第12-15页
2. 关于大企业在外地设立研发机构的理论综述第15-27页
    2.1 大企业的界定第15页
    2.2 大企业在外地设立研发机构的成因分析第15-20页
        2.2.1 企业研发机构的集中与分散第15-17页
        2.2.2 关于研发内部化、外部化的理论第17-18页
        2.2.3 研发的外包、合作与分工第18-20页
    2.3 大企业在母公司以外的地点设立研发机构的动机第20-24页
        2.3.1 与技术发展、技术学习相关的动机第20-23页
        2.3.2 与进入市场、寻找市场机会相关的动机第23-24页
    2.4 外地分散研发机构的功能第24页
    2.5 外地分散研发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分析第24-27页
3. 分散研发机构区位选择区域要素模型第27-42页
    3.1 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第27-28页
    3.2 从分散研发动机角度考虑的研发机构区位选择的三要素第28-32页
        3.2.1 产业基础与技术发展水平第29-30页
        3.2.2 智力资源的密集程度和可获取性第30-32页
        3.2.3 市场接近程度、市场规模第32页
    3.3 区位集群、集聚效应第32-34页
        3.3.1 知识的溢出效应第33页
        3.3.2 创新资源的可获取性第33-34页
        3.3.3 内聚作用第34页
        3.3.4 区位集群、集聚的效应对区位三要素的影响第34页
    3.4 区域研发环境要素分析第34-39页
        3.4.1 区位的基础设施状况第35页
        3.4.2 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第35-36页
        3.4.3 产业配套能力第36页
        3.4.4 创新人文环境第36-37页
        3.4.5 创新的区域政策制度环境第37-38页
        3.4.6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第38-39页
    3.5 分散化研发机构区位选择的要素模型第39-41页
    3.6 区域对外地研发机构的吸引度模型第41页
    3.7 关于分散化研发机构与区位选择的相关假设第41-42页
4. 外埠大型企业驻京研发实证研究第42-61页
    4.1 外埠大企业驻京R&D机构的基本情况第42-49页
        4.1.1 外埠大企业驻京R&D机构设立的发展历程第42页
        4.1.2 外埠大型企业驻京R&D机构来源区域分析第42-43页
        4.1.3 外埠大型企业驻京R&D投资行业分析第43-44页
        4.1.4 外埠大型企业驻京R&D投资方式分析第44-45页
        4.1.5 外埠大型企业驻京R&D投资选址分析第45页
        4.1.6 对外埠大企业驻京研发基本情况的分析与解释第45-46页
        4.1.7 外地研发机构的产业结构分布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结构分布相关假设的验证第46-49页
    4.2 北京的区位研发资源三要素分析第49-52页
        4.2.1 北京的产业优势与科技发展水平第49-50页
        4.2.2 北京的智力资源密集程度第50-51页
        4.2.3 北京市场潜力分析第51-52页
    4.3 从研发机构动机出发的三个北京区位要素比较分析第52-55页
        4.3.1 三要素重要性的比较分析第52-54页
        4.3.2 外地研发机构的竞争地位决定对要素重要性的判断和研发机构功能选择第54-55页
    4.4 对北京研发总体环境的分析第55-61页
        4.4.1 北京对外地企业在北京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度评价第56-57页
        4.4.2 对北京研发资源状况的分析第57页
        4.4.3 对北京研发支撑环境条件分析第57-60页
        4.4.4 对北京改善研发支撑环境的几点建议第60-61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1-65页
    5.1 研究总结第61-63页
    5.2 研究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线传输的活塞疲劳试验压力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临床医疗病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