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概述 | 第8页 |
1.2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8-13页 |
1.2.1 国外的自锚式悬索桥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的自锚式悬索桥 | 第11-13页 |
1.3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构造 | 第13-15页 |
1.4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 第15-16页 |
1.4.1 自锚式和地锚式悬索桥的共同点 | 第15-16页 |
1.4.2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点和缺点 | 第16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自锚式悬索桥计算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18-27页 |
2.1 悬索桥计算理论综述 | 第18-23页 |
2.1.1 弹性理论 | 第19-20页 |
2.1.2 挠度理论 | 第20-21页 |
2.1.3 有限位移理论 | 第21-23页 |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3-26页 |
2.2.1 工程背景 | 第23-24页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控制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27-28页 |
3.3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28-32页 |
3.3.1 几何形态的监测 | 第28-29页 |
3.3.2 结构截面的应力监测 | 第29-30页 |
3.3.3 索力监测 | 第30-32页 |
3.4 中湖大桥施工控制的目的 | 第32-34页 |
3.5 中湖大桥结构成桥平衡状态计算分析结果 | 第34-41页 |
3.5.1 成桥结构线形校核 | 第34页 |
3.5.2 成桥状态吊杆力校核 | 第34-35页 |
3.5.3 主缆无应力长度 Lu 精细化计算 | 第35页 |
3.5.4 中心索股无应力长度校核 | 第35-37页 |
3.5.5 主缆 37 根索股无应力长度精细化计算 | 第37-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构参数对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的影响 | 第42-57页 |
4.1 实桥静力特性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构参数对静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2-55页 |
4.2.1 边中跨比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2 主缆矢跨比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边跨是否悬吊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4 主梁刚度的影响 | 第48-52页 |
4.2.5 桥塔刚度影响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构参数对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7-66页 |
5.1 概述 | 第57页 |
5.2 实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5.3 结构参数对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 第59-64页 |
5.3.1 边中跨比的影响 | 第60页 |
5.3.2 主缆矢跨比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有无边跨吊索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主梁刚度变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5 塔柱刚度变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