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5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25-26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中古家庭伦理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 | 第27-53页 |
第一节 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伦理基础 | 第27-29页 |
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尊卑”的伦理核心 | 第29-31页 |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佛教伦理的思想来源 | 第33-43页 |
一、以人生论、果报论、心性论为伦理基石 | 第34-35页 |
二、以“平等慈悲”为根本的伦理准则 | 第35-38页 |
三、以“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基准的伦理规范 | 第38-43页 |
第三节 儒释伦理的融变与合璧 | 第43-53页 |
一、儒释伦理之间的差异 | 第43-45页 |
二、儒释伦理的融变与合璧 | 第45-53页 |
第二章 敦煌家庭的亲子关系 | 第53-85页 |
第一节 儒释伦理的亲子关系 | 第54-63页 |
一、儒家伦理的亲子关系 | 第54-60页 |
二、佛教伦理的亲子关系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敦煌家庭亲子关系的实践途径 | 第63-79页 |
一、写经发愿:祈福追荐 | 第65-70页 |
二、设斋祭祀:施愿祈祷 | 第70-72页 |
三、布施放生:忏念追福 | 第72-74页 |
四、建窟造像:颂德供奉 | 第74-76页 |
五、绘制经变画:感念宣扬父母恩 | 第76-79页 |
第三节 敦煌家庭亲子关系的孝道特征 | 第79-84页 |
一、一世感恩的亲子关系 | 第80-82页 |
二、实质孝行的亲子关系 | 第82-83页 |
三、由局部孝心的亲子关系扩展至全面孝行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章 敦煌家庭的夫妻关系 | 第85-114页 |
第一节 儒释伦理的夫妻关系 | 第85-92页 |
一、儒家伦理的夫妻关系 | 第85-89页 |
二、佛教伦理的夫妻关系 | 第89-92页 |
第二节 敦煌家庭夫妻婚姻关系的维系 | 第92-104页 |
一、缔结良缘之际 | 第93-97页 |
二、病痛患难之时 | 第97-100页 |
三、逝者亡故之后 | 第100-104页 |
第三节 敦煌家庭夫妻婚姻关系的解除 | 第104-112页 |
一、“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 | 第105-107页 |
二、“孝、贞、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 第107-110页 |
三、价值定位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敦煌家庭的兄弟关系 | 第114-137页 |
第一节 儒释伦理的兄弟关系 | 第114-120页 |
一、儒家伦理中的兄弟关系 | 第114-120页 |
二、佛教伦理的兄弟关系 | 第120页 |
第二节 敦煌文书中所反映的兄弟伦理关系 | 第120-135页 |
一、同居共御的兄弟之义 | 第121-130页 |
二、慈悲友悌的兄弟之爱 | 第130-133页 |
三、“胜似血亲”的兄弟之情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敦煌家庭的僧俗关系 | 第137-156页 |
第一节 佛教的僧俗关系 | 第137-142页 |
一、印度佛教的僧俗关系 | 第137-140页 |
二、中国化佛教的僧俗关系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敦煌家庭中的僧俗关系及其特征 | 第142-153页 |
一、僧中有俗 | 第142-148页 |
二、俗中有僧 | 第148-150页 |
三、僧俗相依 | 第150-153页 |
小结 | 第153-156页 |
后论:有关中古时期敦煌家庭伦理得以落实的若干问题 | 第156-169页 |
一、平台问题——以核心小家庭为主 | 第156-159页 |
二、教育问题——寺院教育取代官办教育 | 第159-162页 |
三、制度问题——法律与宗教的双重维护 | 第162-164页 |
四、伦理问题——三教合一,倡导“忠君孝亲” | 第164-166页 |
五、地位问题——以儒家价值体系为主导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附录:敦煌文书编号索引 | 第179-1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