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安乐死概说 | 第10-13页 |
第一节 安乐死的概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安乐死的分类 | 第11页 |
第三节 安乐死的成立要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中外安乐死合法化研究比较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中外安乐死立法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外的安乐死立法研究 | 第13-17页 |
(一) 荷兰的安乐死立法状况 | 第13-15页 |
(二) 其他国家的安乐死立法状况 | 第15-17页 |
二、中国的安乐死立法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 | 第18-23页 |
一、法理之争 | 第19页 |
(一) 反对方认为安乐死是杀人工具 | 第19页 |
(二) 支持方认为安乐死是特殊治疗 | 第19页 |
二、伦理道德之争 | 第19-21页 |
(一) 安乐死挑战患方家属伦理 | 第19-20页 |
(二) 安乐死考验医方职业道德 | 第20-21页 |
三、社会环境之争 | 第21-23页 |
(一) 医学研究缺乏认定标准,具体实施手段不一 | 第21页 |
(二) 法制状况不完善,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 | 第21页 |
(三)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事业和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安乐死的非犯罪化研究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安乐死具体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安乐死的非犯罪化 | 第24-32页 |
一、安乐死的本质 | 第25页 |
二、安乐死与故意杀人构成要件之对比 | 第25-27页 |
(一) 安乐死主体与故意杀人主体之比较 | 第25-26页 |
(二) 安乐死客体与故意杀人客体之比较 | 第26页 |
(三) 安乐死主观方面与故意杀人主观方面之比较 | 第26页 |
(四) 安乐死客观方面与故意杀人客观方面之比较 | 第26-27页 |
三、安乐死的违法阻却事由 | 第27-30页 |
(一) 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 | 第27-29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缺失阻却责任 | 第29-30页 |
四、安乐死与刑罚适当 | 第30-32页 |
(一) 大陆法系可罚的违法性理论 | 第30页 |
(二) 我国的罪刑法定之明确性原则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具有合理性 | 第32-38页 |
一、安乐死符合社会伦理 | 第32-34页 |
(一) 安乐死符合社会心理 | 第32-33页 |
(二) 安乐死符合尊老敬老的传统道德 | 第33-34页 |
(三) 安乐死符合人的价值体现 | 第34页 |
二、安乐死符合人权诉求 | 第34-37页 |
(一) 安乐死属于人权 | 第35-36页 |
(二) 安乐死的人权保护 | 第36-37页 |
三、安乐死符合病理规律 | 第37页 |
四、安乐死符合哲理思想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具有可行性 | 第38-40页 |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允许 | 第38-39页 |
二、社会大众心理情感普遍接受 | 第39-40页 |
三、医学手段简便易行 | 第40页 |
第三节 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途径 | 第40-43页 |
一、立法规定 | 第40-42页 |
二、司法解决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 | 第43-48页 |
第一节 日本安乐死案例介绍 | 第43页 |
第二节 我国对安乐死的法律限制 | 第43-47页 |
一、统一病人病情的认定标准 | 第43-44页 |
(一) 病人患有不治之症而且已经临近死期接近死亡 | 第44页 |
(二) 病人受着肉体或精神或肉体加精神的双重折磨,极端痛苦 | 第44页 |
(三) 病人的痛苦没有结束的预期,生命结束才是最终的结束 | 第44页 |
二、做好病人意识的确认 | 第44页 |
三、排除安乐死的其他动机 | 第44-45页 |
四、规范安乐死的相关权限 | 第45页 |
(一) 执行申请必须等审批 | 第45页 |
(二) 执行主体必须是医生 | 第45页 |
(三) 执行地点必须在医院 | 第45页 |
(四) 执行仪式必须要公开 | 第45页 |
(五) 执行方式必须得固定 | 第45页 |
五、严格安乐死的执行程序 | 第45-47页 |
(一) 病人主动提出安乐死的申请 | 第46页 |
(二) 医院批复病人的安乐死申请 | 第46页 |
(三) 医院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签署安乐死协议 | 第46页 |
(四) 医院和医生按照安乐死协议执行安乐死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违反安乐死限制条件的法律后果 | 第47-48页 |
一、犯罪认定 | 第47页 |
二、行政处分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