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流动性风险成因和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第10-12页
        1.2.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第12-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18-27页
    2.1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第18-19页
    2.2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第19-22页
        2.2.1 静态指标衡量法第19页
        2.2.2 动态指标衡量法第19-20页
        2.2.3 VaR模型第20页
        2.2.4 三种方法比较分析第20-22页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第22-24页
        2.3.1 流动性风险内生性第22页
        2.3.2 各类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化第22-24页
        2.3.3 央行宏观政策第24页
        2.3.4 经济周期变化第24页
    2.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变迁第24-27页
        2.4.1 资产管理理论第24-25页
        2.4.2 负债管理理论第25页
        2.4.3 资产负债平衡管理理论第25-27页
第三章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第27-34页
    3.1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状况第27-28页
    3.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第28-30页
        3.2.1 资产方变化第28-29页
        3.2.2 负债方变化第29-30页
    3.3 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第30页
    3.4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第30-32页
    3.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3.5.1 风险管理被动性强,缺乏主动性第32页
        3.5.2 风险监管体系不成熟,预警能力不足第32-33页
        3.5.3 系统流动性风险缺乏有效控制第33-34页
第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34-41页
    4.1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第34-35页
        4.1.1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第34页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第34-35页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第35-36页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第35-36页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第36页
    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36-37页
    4.4 实证分析第37-41页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37页
        4.4.2 回归模型构建第37-39页
        4.4.3 回归模型的分析第39-41页
第五章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第41-46页
    5.1 银行方面的建议第41-42页
        5.1.1 增强管理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第41页
        5.1.2 平衡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第41-42页
        5.1.3 拓展中间业务,积极应对变革第42页
    5.2 监管方面的建议第42-44页
        5.2.1 设立灵活的监管指标,落实监管工作第42-43页
        5.2.2 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其作用第43页
        5.2.3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扩大监管范围第43-44页
    5.3 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第44-46页
        5.3.1 发展多样化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第44页
        5.3.2 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市场约束力第44-45页
        5.3.3 完善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45-4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6.1 研究结论第46页
    6.2 研究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板块上市公司市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下一篇:微纳结构聚苯胺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