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体系架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HIP协议 | 第13页 |
1.2.2 LISP协议 | 第13页 |
1.2.3 i3体系 | 第13-14页 |
1.2.4 SHIM6协议 | 第14页 |
1.2.5 一体化网络结构 | 第14-15页 |
1.2.6 向量网体系结构 | 第15页 |
1.3 研究重点和工作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2 向量网概述 | 第17-28页 |
2.1 IP网和向量网体系架构 | 第17-19页 |
2.1.1 IP网体系结构 | 第17-18页 |
2.1.2 向量网体系结构 | 第18-19页 |
2.2 向量地址编码 | 第19-22页 |
2.2.1 向量地址编码实例 | 第19-21页 |
2.2.2 向量地址特点与优势 | 第21-22页 |
2.3 向量网等效交换机概念 | 第22-27页 |
2.3.1 ARP协议 | 第22-23页 |
2.3.2 VNARP协议 | 第23-25页 |
2.3.3 网络融合设计 | 第25-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3 向量网三标识分离方案 | 第28-38页 |
3.1 向量网三标识定义 | 第28-30页 |
3.1.1 身份标识 | 第28页 |
3.1.2 位置标识 | 第28-30页 |
3.1.3 路径标识 | 第30页 |
3.2 三标识间的映射及解析 | 第30-36页 |
3.2.1 映射关系 | 第31-32页 |
3.2.2 呼叫过程 | 第32-33页 |
3.2.3 路由过程 | 第33-36页 |
3.3 支持移动性功能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4 等效交换机设计 | 第38-53页 |
4.1 地址解析协议的设计 | 第38-44页 |
4.1.1 信令包设计 | 第38-39页 |
4.1.2 终端节点数据结构定义 | 第39-41页 |
4.1.3 地址解析的过程和算法实现 | 第41-42页 |
4.1.4 地址解析协议表项的维护 | 第42-44页 |
4.2 等效交换机的三标识分离 | 第44-46页 |
4.2.1 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定义 | 第44页 |
4.2.2 洪泛包格式 | 第44-46页 |
4.2.3 洪泛过程流程图 | 第46页 |
4.3 向量交换 | 第46-52页 |
4.3.1 向量包格式 | 第46-48页 |
4.3.2 向量包头分析 | 第48-49页 |
4.3.3 向量数据包转发过程 | 第49-50页 |
4.3.4 向量数据包转发代码实现 | 第50-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5 三标识分离和数据转发仿真 | 第53-62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53-55页 |
5.1.1 VMware Workstation简介 | 第53页 |
5.1.2 实验环境搭建 | 第53-55页 |
5.2 实验测试 | 第55-60页 |
5.2.1 内核模块简介 | 第55-56页 |
5.2.2 等效交换机测试结果 | 第56-59页 |
5.2.3 三标识解析实验测试 | 第59-60页 |
5.3 小结 | 第60-62页 |
6 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