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土体防渗材料选择 | 第14-15页 |
1.2.2 宽级配土、砾质土、砾石土的定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1.2.3 宽级配砾质土的压实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宽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改良砾质土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6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1.4 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材料特性及试验方案 | 第22-32页 |
2.1 宽级配砾质土的构成和级配设计 | 第22-23页 |
2.1.1 宽级配砾质土的构成 | 第22页 |
2.1.2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设计 | 第22-23页 |
2.2 材料基本特性试验 | 第23-26页 |
2.2.1 粉质粘土基本性质 | 第23-25页 |
2.2.2 膨润土基本性质 | 第25页 |
2.2.3 高岭土基本性质 | 第25-26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6页 |
2.4 砾质土击实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4.1 击实试验土料和装置 | 第26-27页 |
2.4.2 击实试验操作方法 | 第27页 |
2.5 渗透试验方法和原理 | 第27-30页 |
2.5.1 渗透试验土料和装置 | 第27-29页 |
2.5.2 变水头渗透试验操作方法 | 第29页 |
2.5.3 变水头渗透试验原理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宽级配砾质土筛分方法研究 | 第32-42页 |
3.1 砾质土筛分试验方案 | 第32-34页 |
3.1.1 筛分试验土料准备 | 第32页 |
3.1.2 干、湿筛法试验步骤 | 第32-33页 |
3.1.3 筛分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3.2 干筛法和湿筛法试验结果比较 | 第34-36页 |
3.3 附着效应及干筛法误差分析 | 第36-39页 |
3.3.1 粘粒含量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含水率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细粒矿物成分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宽级配砾质土压实特性研究 | 第42-58页 |
4.1 击实试验方案 | 第42页 |
4.2 击实试验结果 | 第42-50页 |
4.2.1 相同击实功下不同级配砾质土的击实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4.2.2 击实含水率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宽级配砾质土最优含水率预测方法 | 第45-48页 |
4.2.4 不同击实功下相同级配砾质土的击实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4.2.5 击实功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细粒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50-56页 |
4.3.1 细粒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2 砾石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3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控制标准(上下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特性及改良方法研究 | 第58-78页 |
5.1 渗透率与渗透系数简介 | 第58-59页 |
5.2 变水头渗透试验方案 | 第59-60页 |
5.3 渗透试验结果 | 第60-63页 |
5.3.1 砾质土渗透系数与时间的关系 | 第61页 |
5.3.2 粉质粘土作为细粒料时不同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系数 | 第61-62页 |
5.3.3 膨润土作为细粒料时不同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系数 | 第62页 |
5.3.4 加入外掺剂后的砾质土渗透系数 | 第62-63页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72页 |
5.4.1 土颗粒结构调整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2 细粒含量和粗粒含量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3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控制标准(上下限) | 第66-67页 |
5.4.4 水泥作为外掺剂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67-70页 |
5.4.5 膨润土作为外掺剂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5.5 宽级配砾质土的渗流变形及其防护措施 | 第72-76页 |
5.5.1 渗透变形的类型 | 第72-73页 |
5.5.2 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 | 第73页 |
5.5.3 渗透变形的判别 | 第73-74页 |
5.5.4 防止渗透变形的工程措施 | 第74-75页 |
5.5.5 级配上下限内的砾质土渗透破坏形式及处理措施 | 第75页 |
5.5.6 改良砾质土渗透破坏形式及处理措施的建议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宽级配砾质土渗透性的评估 | 第78-94页 |
6.1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方程及理论简述 | 第78-81页 |
6.1.1 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的选择 | 第78-79页 |
6.1.2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方程简述 | 第79-80页 |
6.1.3 渗流问题的边界条件 | 第80-81页 |
6.2 COMSOL MULTIPHSICS简介 | 第81页 |
6.3 砾质土心墙土石坝的渗流分析 | 第81-88页 |
6.3.1 几何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81-83页 |
6.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83-85页 |
6.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5-88页 |
6.4 垃圾填埋场的渗流分析 | 第88-93页 |
6.4.1 砾质土单层防渗方案 | 第88-90页 |
6.4.2 HDPE膜+压实土壤方案 | 第90-92页 |
6.4.3 方案对比 | 第92-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后期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