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言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1.3.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3.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2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主要理论 | 第16-18页 |
2.1.1 路权理论 | 第16页 |
2.1.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1.4 交通需求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1.5 社会责任理论 | 第18页 |
2.2 城市交通拥堵相关概念及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城市交通拥堵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第18-20页 |
2.3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2.3.1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法律价值目标 | 第20页 |
2.3.2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3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 | 第23-28页 |
3.1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制度概况 | 第23-24页 |
3.1.1 鼓励公交优先 | 第23页 |
3.1.2 车牌尾号限行制度 | 第23-24页 |
3.1.3 错峰上下班制度 | 第24页 |
3.1.4 摇号购车制度 | 第24页 |
3.2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24-28页 |
3.2.1 现行治堵措施部分内容法律依据不充足 | 第24-25页 |
3.2.2 现行交通需求管制规则存在缺失 | 第25页 |
3.2.3 道路交通参与人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 | 第25页 |
3.2.4 特殊情况下交通拥堵应急机制不健全 | 第25-26页 |
3.2.5 交通拥堵收费制度缺失 | 第26-27页 |
3.2.6 停车收费制度执行不到位 | 第27-28页 |
4 国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立法与实践经验及其借鉴 | 第28-36页 |
4.1 日本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立法及实践 | 第28-30页 |
4.1.1 东京交通概况 | 第28页 |
4.1.2 东京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 | 第28-30页 |
4.2 新加坡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立法及实践 | 第30-31页 |
4.2.1 新加坡城市交通概况 | 第30页 |
4.2.2 新加坡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 | 第30-31页 |
4.3 美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立法及实践 | 第31-33页 |
4.3.1 美国交通运输主要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4.3.2 美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 | 第32-33页 |
4.5 国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及其借鉴 | 第33-36页 |
4.5.1 将治理交通拥堵作为制定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 | 第34页 |
4.5.2 改进城市空间规划 | 第34页 |
4.5.3 道路供给管理 | 第34-35页 |
4.5.4 抑制交通需求管理 | 第35页 |
4.5.5 加强停车收费管理 | 第35页 |
4.5.6 征收道路拥堵费 | 第35-36页 |
5 对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与立法建议—以北京市为例 | 第36-51页 |
5.1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立法的基本立足点 | 第36-37页 |
5.1.1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 第36页 |
5.1.2 维护公民出行权 | 第36-37页 |
5.1.3 公共交通产业市场化 | 第37页 |
5.2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宏观层面的政策与立法建议 | 第37-42页 |
5.2.1 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城市功能分散 | 第37-38页 |
5.2.2 统筹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 | 第38页 |
5.2.3 制定城市公共交通法 | 第38-40页 |
5.2.4 发展非机动化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 第40-41页 |
5.2.5 规范公车使用 | 第41页 |
5.2.6 鼓励单位采用弹性工作制 | 第41-42页 |
5.3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微观层面的措施与立法建议 | 第42-51页 |
5.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拥堵费收取措施 | 第42-46页 |
5.3.2 完善现有的汽车限购政策、车辆限行政策 | 第46页 |
5.3.3 完善停车相关法律制度 | 第46-48页 |
5.3.4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 第48-49页 |
5.3.5 完善交通参与人的法律责任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索引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