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0.2.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0.2.3 水库除险和加固理论研究 | 第21页 |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0.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7页 |
1.1 位置交通 | 第24页 |
1.2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1.3 流域概况 | 第26页 |
1.4 气象 | 第26页 |
1.5 当地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第2章 水文分析与计算 | 第27-34页 |
2.1 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 第27页 |
2.2 设计洪水复核 | 第27-28页 |
2.2.1 设计暴雨 | 第27页 |
2.2.2 产、汇流及设计洪水成果 | 第27-28页 |
2.3 调洪演算 | 第28-31页 |
2.3.1 调洪演算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2.3.2 调洪演算的基本方程 | 第29页 |
2.3.3 调洪演算的基本资料及来源 | 第29-31页 |
2.3.4 调洪演算结果 | 第31页 |
2.4 水库抗洪能力的复核 | 第31-32页 |
2.4.1 水库大坝顶部高程复核 | 第31-32页 |
2.4.2 溢洪道控制段顶部高程复核 | 第32页 |
2.4.3 泄洪安全分析 | 第32页 |
2.5 防洪标准复核结论 | 第32-34页 |
2.5.1 防洪标准 | 第32-33页 |
2.5.2 水库大坝的实际抗洪能力 | 第33页 |
2.5.3 泄洪能力 | 第33-34页 |
第3章 工程地质 | 第34-42页 |
3.1 概述 | 第34-35页 |
3.2 库坝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35-36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3.2.2 地层岩性 | 第35页 |
3.2.3 不良地质现象 | 第35页 |
3.2.4 水文地质 | 第35-36页 |
3.3 枢纽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地质问题 | 第36-37页 |
3.3.1 大坝坝基(肩)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 | 第36-37页 |
3.3.2 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质量问题 | 第37页 |
3.4 坝体工程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4.1 坝体填筑质量 | 第37页 |
3.4.2 大坝分区 | 第37-38页 |
3.5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 第38-41页 |
3.6 天然建筑材料 | 第41页 |
3.7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除险加固设计 | 第42-78页 |
4.1 设计依据 | 第42-44页 |
4.1.1 工程等别、建筑物等级和洪水标准 | 第42页 |
4.1.2 采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 | 第42页 |
4.1.3 设计依据及基本资料 | 第42-43页 |
4.1.5 安全鉴定结论与建议 | 第43-44页 |
4.2 大坝除险加固设计 | 第44-64页 |
4.2.1 坝顶高程复核 | 第44-47页 |
4.2.2 坝顶高程验算 | 第47页 |
4.2.3 大坝加固设计 | 第47-54页 |
4.2.4 大坝断面调整 | 第54页 |
4.2.5 大坝坝体防渗处理设计 | 第54-56页 |
4.2.6 大坝(加固后)渗流和抗滑稳定分析 | 第56-63页 |
4.2.7 护坡工程设计 | 第63-64页 |
4.2.8 大坝下游排水系统改造工程设计 | 第64页 |
4.3 溢洪道整治设计 | 第64-73页 |
4.3.1 溢洪道设计标准 | 第64-65页 |
4.3.2 溢洪道水力计算 | 第65-68页 |
4.3.3 溢洪道结构计算 | 第68-73页 |
4.4 输水建筑物工程改造设计 | 第73-74页 |
4.4.1 灌溉输水建筑物进水口设计 | 第73-74页 |
4.4.2 输水设施改建主要工程量 | 第74页 |
4.5 安全监测设计 | 第74-77页 |
4.5.1 建立安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 第74-75页 |
4.5.2 监测系统任务及规模 | 第75页 |
4.5.3 安全检测系统设计 | 第75-76页 |
4.5.4 监测系统施工 | 第76-77页 |
4.5.5 观测技术要求 | 第77页 |
4.6 白蚁防治设计 | 第77-78页 |
第5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 | 第78-89页 |
5.1 环境保护设计 | 第78-85页 |
5.1.1 综述 | 第78-79页 |
5.1.2 环境保护设计 | 第79-83页 |
5.1.3 环境管理 | 第83-84页 |
5.1.4 环境监测 | 第84-85页 |
5.2 水土保持设计 | 第85-89页 |
5.2.1 编制依据 | 第85-86页 |
5.2.2 防治责任范围 | 第86页 |
5.2.3 预测结论 | 第86页 |
5.2.4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 第86-87页 |
5.2.5 防治措施 | 第87-88页 |
5.2.6 水土流失监测 | 第88-89页 |
第6章 工程管理设计 | 第89-91页 |
6.1 工程建设期管理 | 第89-90页 |
6.1.1 组织机构 | 第89页 |
6.1.2 工程管理 | 第89页 |
6.1.3 技术管理 | 第89-90页 |
6.2 工程运行期管理 | 第90-91页 |
6.2.1 工程管理现状 | 第90页 |
6.2.2 管理机构 | 第90页 |
6.2.3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 第90页 |
6.2.4 工程管理运用 | 第90-91页 |
第7章 施工组织设计 | 第91-103页 |
7.1 施工条件 | 第91-92页 |
7.1.1 自然条件 | 第91页 |
7.1.2 工程条件 | 第91页 |
7.1.3 施工场地条件 | 第91页 |
7.1.4 建筑材料 | 第91-92页 |
7.2 施工导流 | 第92-93页 |
7.2.1 导流标准 | 第92页 |
7.2.2 导流方式及围堰 | 第92-93页 |
7.3 料场选择和规划 | 第93页 |
7.4 主体工程施工 | 第93-98页 |
7.4.1 坝基及两岸帷幕灌浆施工 | 第94页 |
7.4.2 坝基防渗墙施工 | 第94页 |
7.4.3 PE 膜铺设施工 | 第94页 |
7.4.4 输水工程改造 | 第94页 |
7.4.5 上游护坡施工 | 第94页 |
7.4.6 下游坡施工 | 第94-95页 |
7.4.7 房屋改造 | 第95页 |
7.4.8 白蚁防治 | 第95-98页 |
7.5 施工交通运输 | 第98页 |
7.5.1 对外交通 | 第98页 |
7.5.2 场内交通 | 第98页 |
7.6 施工工厂设施及风、水、电 | 第98-99页 |
7.7 施工总体布置 | 第99页 |
7.7.1 布置原则 | 第99页 |
7.7.2 施工临建设施布置 | 第99页 |
7.8 施工总进度 | 第99-101页 |
7.8.1 安排原则 | 第99-100页 |
7.8.2 施工分期 | 第100-101页 |
7.9 主要建筑材料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 第101-103页 |
7.9.1 主要建筑材料 | 第101页 |
7.9.2 劳动力 | 第101页 |
7.9.3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 第101-103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5页 |
8.1 结论 | 第103-104页 |
8.2 建议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个人成果及指导教师简介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