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第三方评估:动因、效应及策略研究--以上海市S机构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3.1 社会服务 | 第18-19页 |
1.3.2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 第19页 |
1.3.3 第三方评估 | 第1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4.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1.4.2 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5.1 案例的选择 | 第20-21页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1页 |
1.5.3 访谈对象的情况说明 | 第21-23页 |
第2章 第三方评估兴起的动因 | 第23-29页 |
2.1 绩效与问责:政府的委托需求 | 第23-24页 |
2.1.1 社会服务项目绩效的考量 | 第23页 |
2.1.2 政府问责之工具:第三方评估 | 第23-24页 |
2.2 整合与建设:社会组织行业发展的期待 | 第24-26页 |
2.2.1 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 | 第24-25页 |
2.2.2 专业能力建设的良好导向 | 第25-26页 |
2.3 独特性检视:第三方评估的兴起 | 第26-28页 |
2.3.1 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 | 第26-27页 |
2.3.2 评估方能力优势的呈现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第三方评估的运行与效应 | 第29-38页 |
3.1 S机构评估工作的运行 | 第29-31页 |
3.1.1 评估主体 | 第29页 |
3.1.2 评估过程 | 第29-31页 |
3.1.3 评估结果 | 第31页 |
3.2 第三方评估的多重效应 | 第31-37页 |
3.2.1 政府:信息了解与方式创新 | 第31-33页 |
3.2.2 行业:规范发展与促进建设 | 第33-34页 |
3.2.3 社会:服务提升与社会承认 | 第34-37页 |
3.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第三方评估的实践困境 | 第38-48页 |
4.1 评估主体角色处境的两难 | 第38-41页 |
4.1.1 生存需求与自主选择的两难 | 第38-39页 |
4.1.2 两方期望: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角色处境 | 第39-41页 |
4.2 评估过程相关要素的存疑 | 第41-45页 |
4.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共性与个性 | 第42页 |
4.2.2 评估人员专业性水平参差不齐 | 第42-44页 |
4.2.3 评估机构人员稳定性有待提升 | 第44页 |
4.2.4 评估监管主体的缺位 | 第44-45页 |
4.3 评估结果应用的有效性 | 第45-47页 |
4.3.1 评估结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反馈与公示 | 第45-46页 |
4.3.2 评估结果未能对社会组织产生刚性约束 | 第46-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优化策略 | 第48-52页 |
5.1 评估主体合法性的建构 | 第48-49页 |
5.1.1 第三方评估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 第48页 |
5.1.2 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合法性 | 第48-49页 |
5.2 评估过程专业化的建设 | 第49-50页 |
5.2.1 第三方评估经费比例的适当提升 | 第49页 |
5.2.2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按人群进行分类 | 第49-50页 |
5.2.3 评估人员职业资格的认证与专业培养 | 第50页 |
5.3 评估结果有效性与应用性的提升 | 第50-51页 |
5.3.1 建立评估结果的反馈与申诉制度 | 第50页 |
5.3.2 建立健全评估的奖惩制度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2-56页 |
6.1 结论 | 第52-54页 |
6.1.1 第三方评估的溢出效应 | 第52-53页 |
6.1.2 第三方评估的多重困境 | 第53页 |
6.1.3 第三方评估的优化策略 | 第53-54页 |
6.2 讨论 | 第54-55页 |
6.2.1 第三方评估是否存在负面影响 | 第54页 |
6.2.2 评估机构与评估阶段调整的适宜性分析 | 第54-55页 |
6.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5-56页 |
6.3.1 创新之处 | 第55页 |
6.3.2 研究的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