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介绍 | 第11-12页 |
1.1.1 N-异丙基丙烯酰胺 | 第11页 |
1.1.2 N-苄基丙烯酰胺 | 第11页 |
1.1.3 N-(2,3,4-三羟基-5-丙烯酰胺甲基苄基)丙烯酰胺 | 第11-12页 |
1.1.4 N-叔丁基丙烯酰胺 | 第12页 |
1.2 N-叔丁基丙烯酰胺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1.2.1 酰氯胺解法 | 第13页 |
1.2.2 热分解法 | 第13页 |
1.2.3 傅-克烷基化法 | 第13页 |
1.2.4 里特法 | 第13-14页 |
1.3 里特反应催化剂种类 | 第14-15页 |
1.3.1 布朗斯特酸 | 第14页 |
1.3.2 路易斯酸 | 第14-15页 |
1.3.3 金属试剂 | 第15页 |
1.3.4 固相催化剂 | 第15页 |
1.4 反应动力学 | 第15-17页 |
1.4.1 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15页 |
1.4.2 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1.4.3 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 | 第16-17页 |
1.5 固液相平衡 | 第17-19页 |
1.5.1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1.5.2 影响固液相平衡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 第17页 |
1.5.3 常用的固液相平衡模型 | 第17-19页 |
1.6 本文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N-叔丁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 第20-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1-22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1页 |
2.2.2 实验原理 | 第21-22页 |
2.3 产品分析 | 第22-24页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2-23页 |
2.3.2 GC-MS分析法 | 第23页 |
2.3.3 熔点分析 | 第23-24页 |
2.4 正交实验 | 第24-26页 |
2.5 单因素实验 | 第26-29页 |
2.5.1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2 催化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3 合成工艺稳定性考察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N-叔丁基丙烯酰胺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0-3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3.1.2 实验流程 | 第30-31页 |
3.2 反应动力学模型及结果讨论 | 第31-35页 |
3.2.1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2.2 反应物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31-35页 |
3.3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N-叔丁基丙烯酰胺的固液相平衡研究 | 第37-56页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4.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7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38-40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4.2.2 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4.3 溶解度测定结果 | 第40-44页 |
4.3.1 溶解度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4.3.2 N-叔丁基丙烯酰胺在纯溶剂中的溶解度 | 第41-44页 |
4.4 溶解度模型 | 第44-47页 |
4.4.1 van't Hoff曲线 | 第44页 |
4.4.2 修正的Apelblat方程 | 第44-45页 |
4.4.3 NRTL模型 | 第45-46页 |
4.4.4 UNIQUAC模型 | 第46-47页 |
4.5 N-叔丁基丙烯酰胺溶解度数据的关联 | 第47-50页 |
4.5.1 关联结果 | 第47-48页 |
4.5.2 关联结果讨论 | 第48-50页 |
4.6 相关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0-55页 |
4.6.1 标准溶解焓和标准溶解熵的计算 | 第50-52页 |
4.6.2 N-叔丁基丙烯酰胺溶液过剩函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