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结构论文--结构理论和计算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不利地质结构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稳定性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不利地质结构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特征第12页
        1.2.2 不利地质结构和洞室间距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地下洞室群围岩动态稳定性评价第13-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工程区域地质赋存环境第16-31页
    2.1 地层岩性第16页
    2.2 岩体结构第16页
    2.3 岩体力学特性与参数第16-18页
        2.3.1 岩体力学特性及参数取值第16-18页
        2.3.2 岩石动力试验特性第18页
    2.4 地应力场第18-26页
        2.4.1 白鹤滩区域地应力地质构造成因分析第19-21页
        2.4.2 右岸区域实测地应力场分析第21-22页
        2.4.3 基于实测资料统计的工程区域地应力场推演分析第22-25页
        2.4.4 结论第25-26页
    2.5 地震波的选取第26-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层间错动带对地下洞室围岩地震动稳定性的影响第31-5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本构模型第31页
    3.3 岩体洞室计算模型第31-33页
    3.4 层间错动带位置对地下洞室地震动稳定性影响第33-42页
        3.4.1 层间错动带位置对地震后洞室塑性区的影响第33-35页
        3.4.2 层间错动带位置对地震后洞室围岩位移影响第35-36页
        3.4.3 地震后洞室围岩关键点位移第36-38页
        3.4.4 层间错动带位置对洞室围岩关键点变形时程曲线影响分析第38-42页
    3.5 层间错动带厚度对地下洞室围岩地震动稳定性影响第42-46页
        3.5.1 层间错动带厚度对洞室地震后塑性区的影响第42-43页
        3.5.2 层间错动带厚度对地震后洞室围岩位移的影响第43-44页
        3.5.3 地震后围岩关键点相对位移第44-46页
    3.6 层间错动带强度对地下洞室围岩地震动稳定性影响第46-51页
        3.6.1 层间错动带强度对地下洞室围岩地震后塑性区影响第46-48页
        3.6.2 层间错动带强度对洞室围岩地震后位移影响第48-49页
        3.6.3 层间错动带强度对洞室群关键点相对位移的影响第49-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层间错动带对地下洞室群洞室间距的影响分析第52-67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本构模型第52页
    4.3 岩体洞室群计算模型第52-53页
        4.3.1 岩体洞室群计算的几何模型第52-53页
        4.3.2 岩体计算参数第53页
    4.4 不含层间错动带洞室群间距选取范围计算分析第53-60页
        4.4.1 地震后不同洞室间距的洞室群围岩塑性应变区分析第53-54页
        4.4.2 地震后洞室群围岩位移分析第54-57页
        4.4.3 地震后洞室群各关键点相对位移分析第57-60页
    4.5 穿越层间错动带的地下洞室群不同洞室间距地震动稳定性第60-66页
        4.5.1 地震后不同洞室间距的洞室群围岩塑性应变区分析第60-61页
        4.5.2 地震后不同洞室间距洞室群围岩位移分析第61-63页
        4.5.3 穿越层间错动带的地下洞室群关键点相对变形时程曲线分析第63-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白鹤滩水电站机组剖面稳定性分析第67-73页
    5.1 白鹤滩右岸地下厂房洞室群设计概述第67-68页
    5.2 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剖面稳定性预测分析第68-69页
    5.3 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9-72页
        5.3.1 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数值模拟第69-71页
        5.3.2 数值计算结果与初步预测对比分析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研究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煤灰透水混凝土改性试验及路用性能研究
下一篇:盐穴储气库水溶造腔过程中的腔体稳定性研究